第A05版:出彩鹰城 圆梦小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中良:智慧种菇带富一方村民
永乐村:环境变化催开农户“幸福花”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中良:智慧种菇带富一方村民

张中良(左)在观察化验室菌种培养情况 本报记者 禹舸 摄
 

□本报记者 牛超 实习生 马子涵

一间间干净整洁的房间,每间房里有两排合金种植床架,高约3米、每排6层。房门是厚重的保温门,门口放有消毒柜,柜子里放有无菌外罩和帽子等,进入房间必须先消毒。这是12月24日下午记者在叶县龙泉乡草厂街村北绿筑菌业食用菌产业基地看到的。

仿生态智慧菇房,与众不同

“我们的菇房全部是无菌的,对温度、湿度、细菌等敏感度非常高,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生产流程。”绿筑菌业负责人张中良说。

换工作服,戴一次性鞋套、头套,换装完毕消毒后,进入菇房。菇房里温度宜人,立体化育菇盘里铺满黑色的基料,基料上长着一个一个洁白如玉的双孢菇。几名工人正在采摘。

“我们主要种植褐菇和双孢菇,均属草腐菌,所用的基料主要是小麦秸秆。”张中良说,这些菌类以秸秆、鸡粪等腐料中的有机质为主要营养来源,无需消耗林木资源。

“蘑菇也可以用大棚种植,但温度无法控制,只能‘靠天吃饭’。”张中良说,他们之前也用过大棚种植,但有一次大雪压塌了大棚,损失惨重。褐菇和双孢菇的生长期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太高太低都会影响品质和出菇量。仿生态菇房恒温、恒湿、恒氧,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等均可精密控制,不用担心温度太高或太低。

研发农业高科技,高品质育菇

张中良今年44岁,商丘睢县人。1997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在保险行业打拼过十几年。2010年,他偶然结识了郑州大学擅长仿生态技术的教授。受其影响,他对食用菌仿生态种植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与郑州大学综合设计院共同研发,拥有22项食用菌工厂化冷态菇房核心专利。

“拥有核心专利后,我最初主要是输出技术给别人建菇房。后来见别人挣钱,自己也有些心动,想亲自‘操刀’试试。”张中良笑着说,2017年8月,经朋友牵线,他投资2200万元,在叶县龙泉乡草厂街村建成了绿筑菌业食用菌产业基地,一期占地20亩。

“我们采用的是工厂化作业,不同于大棚种植,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实际可利用的面积很大。”张中良说,库房育菇实行立体化作业,每间房占地190平方米,实际种植面积可达453平方米。一期建成12间房,温度控制在18至22摄氏度。55天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可出3次菇,一间库房一次可出菇10吨。

“投产当年,我们就收益四五百万元。”张中良说。

不仅如此,因为这两种蘑菇需要大量的小麦秸秆作基料。自一期建成后,基地采用“农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人”的方式在周边的水寨乡和辛店镇大量收购小麦秸秆,当年收购秸秆3万吨,有效减少村民烧秸秆的现象。今年,基地的收购规模扩展到叶县13个乡镇,收储小麦秸秆4万吨。

带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为帮助周边乡镇的村民共同致富,张中良不仅安排附近村民到绿筑菌业就业,还采用“土地流转挣租金、务工投劳挣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联营菇房挣现金”的思路,以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增加收入。

沙保柱是龙泉村村民,母亲患食道癌,两个孩子正读书,他没法出门打工,平时靠种地为生。绿筑菌业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成后,沙保柱被聘为车间工,一天工资一百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快抵上以前一年的收入了。“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钱也不少挣。”沙保柱笑着说。

除此之外,公司还利用自身经营和市场优势,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一期建设时,草厂街村筹资220万元,以村集体名义入股绿筑菌业。

“全村共280户,1090名村民,仅今年就分红5万多元现金,平均每人50元;还发了价值8万多元的生活用品。”草厂街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山说。

“俺从小在村里生活,怎么也没想到村里还能分红,高兴啊。”55岁的村民陶春雨说起此事,幸福和自豪一直挂在脸上。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