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出彩鹰城 圆梦小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振团:返乡创业养鸡 闯出致富路
杨明军:养鸽托起致富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明军:养鸽托起致富梦

杨明军(左)在鸽舍查看鸽子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范丽萍 文/图

12月22日下午,舞钢市枣林镇天成鸽业科技产业园一栋栋宽敞明亮的鸽舍内,鸽笼一字排开,在笼子里漫步的鸽子看到有生人进来,发出咕咕的叫声。

“一栋鸽舍可以容纳2500对鸽子,原先安排两名工人。有了自动化机械设备后,一个工人可以管一到两个鸽舍。”养殖女工王小春说,根据喂养情况、产蛋数量等,每个工人每月可拿到3000元左右的绩效工资。

立志改变家庭穷苦面貌

天成鸽业科技产业园负责人杨明军今年47岁,瘦高个儿,性格温和。多年来,他带领群众养鸽致富,成为十里八乡的能人,但其背后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却鲜有人知。

杨明军是舞钢市八台镇杨楼村人,幼年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的坚强品格。“那时候一家七口只有两个劳动力,眼看一家人吃喝都顾不上,还要供哥哥上大学。父亲几乎月月去借钱的情形让我至今难忘,也正因此,我从心里发誓一定要为改变家里穷苦生活面貌而努力。”看上去颇有儒雅之气的杨明军说。

回乡创业前,杨明军在南方打工,在玻璃厂干过活儿,还学了几年医,最终还是回到家乡搞养殖。“真正要往农业的哪个方向发展,刚开始我也是毫无头绪。大部分种养信息还是从书本和报纸上获知的。”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揣着馒头到乡镇的科协图书室看书,饿了啃两口馒头,一看就是一天。

发展鸽子养殖产业致富

杨明军说,选择养鸽源自在广州的工作经历。当地人喝下午茶时,常点一道叫“脆皮乳鸽”的菜品。自此他就开始留意市场,发现乳鸽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成本不高,当地市场需求很大。

1997年,杨明军卖了家里仅有的树木和几头牛,东拼西凑了3800元,从广州买回100对种鸽,然后将家里的房屋腾出来作鸽舍,吃住在鸽子棚里,开始了创业之路。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劣质种鸽、技术匮乏、市场环境恶劣、疫情灾害,杨明军的创业之路步步艰辛,历经了种种磨难。1998年春第一批成品鸽投放市场,三次搬迁鸽场扩大生产规模,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两大养殖基地,实现了饮水、喂料、清粪等自动化和管理程序的规范化,拥有13个肉鸽良种品系,存栏30万对核心种群,杨明军把每一次困难当作一次成长机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几年,肉鸽养殖作为新型特禽养殖业,因其投资小、见效快、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等优势吸引了不少养殖户的目光,国内养殖量逐年递增,肉鸽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鸟’。鸽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民间素有‘一鸽胜九鸡’之说,部分地区出现‘以鸽代鸡’的趋势。但肉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很多地区还是空白,所以肉鸽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助农就业脱贫奔小康

20多年来,从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养殖大户”,再到“致富带头人”“高级畜牧师”“省劳动模范”“全国创新创业带头人”等,杨明军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忘记乡邻,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吸纳贫困农户就业、设立扶贫基金、与村集体签订扶贫协议等多种形式,他带动一方困难群众走上脱贫之路。

郭文军、杨小贺夫妇跟着杨明军从事鸽子养殖多年。郭文军说:“刚开始我从杨总这儿买鸽子自己饲养,但因为缺乏技术,一年到头也没挣到钱。杨总回收了我的鸽子,还把我安排进厂工作。现在,我已经从养殖工人做到了生产厂长,工资也从原来的800元涨到了6000多元,加上妻子的3000多元工资,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而且公司现在免费管吃住,我们非常满足,也愿意长期干下去。”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