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对有抄袭劣迹的文娱名人更要“零容忍”
大力铲除“花钱买实习机会”灰色利益链
建章立制
酒“500听”变“500毫升”,企业兑奖不能违背常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铲除“花钱买实习机会”灰色利益链

 

□艾萍娇

普通一本大学在读生李莉明年毕业,这个没有任何现成社会资源的女孩开始为实习焦虑。学姐学长告诉她,没有好的实习经历,几乎不可能进入名企工作。通过各种复杂分散信息的指引,李莉最后找到一个能够去大型公司实习的渠道,而且还可以任意选择公司和岗位,不过,这需要她花一笔钱,大概在几万元。类似李莉这样的大学生不在个别。据《财经》杂志报道,花钱就能实习,只为装点简历——这张明显和正常实习不同的暗网利用正规中介公司的招牌,向焦虑的大学生伸出了“橄榄枝”。

为积累实习经历提升背景而焦虑的大学生们可能不知道,他们通过正规申请渠道无法获得的大公司实习机会,其实是被拿出来贩卖了。他们花钱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貌似是“幸运”的,终于解决了实习焦虑,但也是不幸的——连实习机会都要花钱买,这样的实习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合法的实习,一般需要实习生的用人单位公开招募,由大学生自主申请,双方进行双向选择,这样的实习才能货真价实。近年来,一些求职者追捧的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把实习机会作为商品售卖从中牟利。有的中介机构向急需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兜售到大公司实习的机会,许多实习机会都明码标价。

有人将这些现象归咎于实习机会紧缺和大学生存在实习焦虑,其实这是破坏实习市场、危害实习与就业公平的非法买卖,对此必须依法进行治理,铲除“买卖实习机会”的灰色利益链。“花钱买实习机会”几乎所有环节都涉嫌违法。这不是畅通信息、促进供需见面、平等竞争的服务,而是赤裸裸地花钱买机会,是中介平台和用人单位把实习、面试机会商品化的利益交易。

对于实习机会买卖,当前所有被媒体报道曝光的大公司,都必须启动内部调查,追究内部机构、人员贩卖实习机会的违法问题。没有大公司内部人员的配合,中介平台是不可能搞定实习机会的。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要从维护实习、就业公平,保障所有求职者的合法权利出发,对此进行专项治理,取缔运作实习机会交易的机构、平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