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晚报是她的良师益友 订阅26年渐成“写手”
二手房网签智能终端设备上线运行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 明起网上报名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晚报是她的良师益友 订阅26年渐成“写手”

12月7日,罗惠英在家里展示13年前的《平顶山晚报》,上面刊登有她的捐款助困事迹。
 

◆受访人:罗惠英 ◆身份:退休工人 ◆订报时间:26年

□本报记者 李霞/文 李英平/图

昨天早上8点多,拿到投送到家中的《平顶山晚报》,家住卫东区建设路街道湛华社区的罗惠英便翻看起来,阅读晚报早已成为她每天的习惯。

罗惠英今年78岁,是市副食品公司的退休工人。1994年,《平顶山晚报》创刊时,只有初中文化的罗惠英自费订阅了一份。时光流逝,20多年来她一直没有中断订阅。

“巧手”结报缘

“接地气”“正能量”“带货直播”……昨天,在罗惠英的家中,这些网络上很红的词,她张口就来。“都说秀才不出门,知晓天下事。这些新词都是我从晚报上看的,每天都看报,能不知道吗?”罗惠英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罗惠英家中摆放的家具虽陈旧,但收拾得很整洁,一摞摞晚报整整齐齐地放置着。她习惯把没看完的最近几期报纸放沙发边的小桌子上,方便随时翻看。已经看过的报纸被她分类整理后,摞到卧室内收藏起来。“晚报刚创刊那几年,版面是黑白的,页数也没现在多,我家现在还能找到不少。”

谈起和晚报的渊源,罗惠英说:“20多年前的一天,刚退休不久的我在文化宫里卖自制的香包时,晚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对着我拍照,吓了我一跳。我还对人家说‘你别拍,你是干啥的?’”第二天,照片就在晚报上刊登了。

“那是我第一次上晚报,那段时间摆摊时经常有人问我,晚报上登的卖香包老太太是不是你呀?我特别自豪……”罗惠英说。

坚强好母亲

其实,罗惠英是位坚强、可敬的母亲。老伴早年去世,多年来,她一直与身患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她有高度近视和白内障,平时坚持靠卖手工香包补贴家用。

2007年,平顶山晚报与市慈善总会联合举办“寻找优秀贫困母亲”大型公益活动,罗惠英成为30名优秀贫困母亲中的一员。罗惠英说,从那以后,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逢年过节总带着礼物去看望她,让她感到很温暖。

“这么多年来,只要晚报有活动,我基本都会参加。”罗惠英说,2007年2月份,她通过晚报了解到,一个11岁的小女孩患白血病,众邻居在闹市街头为她募捐。她不仅捐钱,还专门为她缝制了一个福娃香包。2008年,国家刚推行限塑令,在晚报举办的“重提菜篮子”活动中,她巧手织出一个款式新颖、经久耐用的毛线袋,被评为三等奖。路边的路灯不亮了,楼下的下水道不通了,做香包的六瓣花香线买不来了,想找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了……除参加晚报活动外,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罗惠英习惯拨打晚报热线反映,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发文章20余篇

“咱晚报就是个‘百宝箱’,内容广泛,大到国家大事、政策方针,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她说,这么多年来,晚报就像她的良师益友,每天陪伴着她。罗惠英最喜欢读的是本市新闻,近段时间晚报新推出的“老年生活”她也挺喜欢。

“她爱看报,懂得多,啥时要办老年公交卡了,啥时该社保认证了,啥时候该交医保了,她看到后总会及时通知我们。”罗惠英的邻居孙亲说。

看晚报的时间长了,罗惠英还尝试着给晚报投稿,参加晚报上的各种征文活动。散文《一片月牙》《压岁钱》、征文作品《情与爱在这里传递》《社保卡,服务就在身边》……20多年来,她先后在晚报上发文章20余篇,平时还给一些老年类报纸杂志投稿。“看到我的文章变成铅字,心里甭提多开心了。这也是我晚年生活最大的乐趣。”她说,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晚报却使她能够在精神上不断进步。“如何进步?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多读报纸,多长见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