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健康男女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弱精子症患者应系统检查对症治疗
睡个好觉 心衰风险降42%
网络社交多 幸福反而少
睡前关灯刷手机 小心伤眼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社交多 幸福反而少

 

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聊一会儿QQ……社交媒体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后一件事都可能与此有关。然而,幸福研究领域权威刊物《幸福研究期刊》上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却指出,频繁使用社交软件不仅不能提升个人幸福感,反而是用得越多,心情越糟。

消极感来自相互比较

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43.9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GWI分析了45个国家的数据后发现,这些国家的网民过去7年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上升了60%,中国2019年每人每天平均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139分钟。在线社交互动已渐渐取代面对面交流,成为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

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这项新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最主要是取决于一个人如何使用它。研究人员对3个主要社交平台进行调查发现,人们使用的次数越多,报告的负面情绪就越强烈。这种消极感主要来自“社会比较”,比如,浏览到他人不断发布的精美照片,就会产生“我的生活没那么好”的感觉,并由此导致幸福感降低。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依靠社交媒体增加了沟通联系,却并没有有效降低孤独感。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副主任杨可冰表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使他们的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变差,人际交往水平降低,甚至丧失自我判断能力,以致个人“社交”走向失控。

社交媒体在掌控生活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说,社交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除了提供快捷的人际沟通外,还可以用来支付账单、打车、叫餐、购物。从这个角度看,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幸福感,但同时,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也在“操控”着使用者的生活。纪录片《智能社会:进退两难》中介绍了社交媒体使人“上瘾”的原因:基于一定的算法,社交媒体公司可以预测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掌握个人情绪。

持续精神犒赏。被美颜过的笑容、被布置过的餐桌、被“秀”出来的亲密关系……这些收获朋友圈点赞的信息会通过短暂的奖赏机制,“激励”你持续发布相似内容。久之,你展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真实生活,而是你想成为的样子,同时变得越来越难认清自我,直至迷失在网络社交的虚假世界中,出现长期的焦虑情绪。

营造社交假象。孙时进说,社交媒体上的交流,看起来很近,实际却是冰冷的,甚至是虚假的。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戴维·霍顿认为,除了少数密友和家人外,发布个人照片并不能提高建立密切联系的概率;相反,过多发布自拍照还会让一些不熟悉的人产生反感,虽然他们有时会给你“点个赞”。

自视意见领袖。杨可冰说,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观点可能很难统一,但在社交网络上,集体意识更容易强加到个人身上,使人成为某种观点的引领者。而出生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时代的年轻人,年纪尚小、三观尚未形成,如果迷失在碎片化信息中,就易失去正确判断。

两位专家都认为,冲动、偏激、固执、空虚的人,由于现实人际支持少、不满情绪多,更倾向从虚拟世界寻求精神慰藉。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具有神经质、宜人性和责任心3种人格特质的人更易沉迷社交媒体。其中,神经质的人心理压力和焦虑水平较高,为逃避负面情绪,最有可能深陷社交媒体;有宜人性和责任心特征的人富有同情心且有一定自控能力,他们会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网络,以维护友谊和促进事业发展。

引导社交媒体向“善”

孙时进说,技术本无善恶对错之分,社交媒体也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人们如何使用。要肯定社交媒体在人际互动、观念传播方面的作用,但也要进行科学干预,善用社交平台做有意义的事。生活中,尤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使其养成良好的社交网络使用习惯。

限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的一份研究,如果能把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限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显著改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打造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杨可冰说,家长应以身作则,检查自己的媒介使用动机和习惯,并反思对孩子的影响;学校须指导学生理解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信息传播流程,建构反思和批判意识;社会机构则应组织开展相关公益讲座和展览、举办专业论坛,并以出版书籍、宣传手册或运营公众号的方式,助推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

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法律法规是挡在社交媒体滥用方面的一道红线。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申请登录社交网络账号前,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

比起外部管制,专家认为,对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展示本真。在社交网络卸下面具,摘掉滤镜;回归现实生活,第一时间感恩周围的人,这样才能获得更积极的人生体验,提升幸福感。 (高阳)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