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杨十一:推广食用菌 致富带头人
我市首个数字乡村示范点 落户郏县李口镇
下水道堵塞 居民受困扰
五场大戏乐乡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十一:推广食用菌 致富带头人

杨十一(右一,红色衣服)在教村民种植赤松茸
 

□本报记者 胡耀华 文/图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微弱的散射光更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生长中忌讳强烈直射光;赤松茸宜选择土质肥沃、排水方便、避风、向阳的地方种植……”10月28日,在鲁山县马楼乡何寨村,杨十一细心地给村民们讲述羊肚菌和赤松茸的栽培方法。之后,施肥、播种、覆土……杨十一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

打造村集体产业

今年49岁的杨十一家住鲁山县库区乡栗村,2017年被聘为科技特派员,重点分管鲁山县熊背乡大麦王村和雁鸣庄村的食用菌管理技术。

大麦王村位于熊背乡政府西北部,新建的19座食用菌大棚成为村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酵不赖,很快就会出菇。”在一座已经种好的赤松茸大棚内,大麦王村党支部书记许海涛、驻村书记杨宗岳以及杨十一,一边观察赤松茸的发菌情况一边说。

19座大棚全是去年建设的,也是大麦王村的集体经济产业。许海涛说,这都离不开杨十一的帮助。

为让村民脱离贫困,杨十一免费传授技术的同时,还购买了3000余元的新型食用菌栽培图书送给村民,鼓励他们种植,并为没钱的村民免费提供菌种。大麦王村的贫困户姚民、王亚东等分别种上了香菇、赤松茸和羊肚菌,都挣了钱。许海涛和杨宗岳见此,决定打造村集体经济。就这样,19座大棚拔地而起,当年就收入20多万元。

“丁零零……”杨十一的电话响了,是马楼乡丁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梁小冰打来的。梁小冰见大麦王村集体经济发展得不错,便与朋友一起在所驻村不远处的何寨村租地进行尝试,待成功后回村带领村民致富。

手把手传授技术

大麦王村与何寨村相距约20公里,杨十一赶到地方时,村民们正在平整土地。见到杨十一,梁小冰和干活的村民立即围了上来。“我们第一次种植,虽然此前也听了不少课,但心里还是没底儿。”梁小冰说,他们今年共种植了8亩地,全是羊肚菌和赤松茸。

“这里有点儿宽了,盖土有点儿厚了,盖土时尽量用耙子。”杨十一边说边做示范。

64岁的周书轻是梁小冰找来帮助种植赤松茸的,她对杨十一的讲解听得格外用心。她说,她要在打工中学技术,等学成以后自己种。

其实,和周书轻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库区乡栗村村民谢军原本在外打工,见不少人跟着杨十一种羊肚菌赚了钱,去年也种了7亩,收入近10万元。尝到甜头的谢军今年种了10亩。

与村民一起致富

杨十一是1991年开始接触食用菌的,不过当时他只种植了平菇和黄背木耳,之后发展了香菇、赤松茸和羊肚菌等新型食用菌。

“俺家就是靠食用菌种植改变了生活。”与杨十一同村居住的李文定说,他家原来穷得叮当响,后来跟着杨十一学种食用菌,并因此脱了贫。后来随着种植户增多,杨十一注册成立了菌种厂,专门为种植户供应菌棒,也走上了富裕路。

杨十一的菌棒生产厂位于离家不远处的一片杨树林内,因为菌棒需求量大,每天都得雇工,安置了村上不少闲散劳力。“我们村民能种的跟他学着种,不能种的就在这里打工。”正忙着制作菌棒的一名村民说,她在这里干十多年了。

活到老、学到老,杨十一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莆田、阜阳、南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求学足迹。

“平顶山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普示范户”“鲁山县第五批拔尖人才”……近年来,杨十一获得了不少荣誉。

“他为人勤快,做事认真,是我们县食用菌方面的拔尖人才,多年来默默无闻,为科技扶贫工作作出了贡献。”鲁山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主任科员杨凯歌如是评价杨十一。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