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卢东亮:科技扶贫两头挑
冯增会:红薯种出甜日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卢东亮:科技扶贫两头挑

卢东亮(左二)示范如何修剪花椒树
 

□本报记者 杨岸萌 文/图

国家禁用和限用的农药名录、花椒种植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根源素……10月13日,宝丰县工信局(国家机构改革后科技局并入此局)省科技特派员卢东亮和三位同事携带这些物品,赶往大营镇、观音堂林站,送给他们科技扶贫的8个村的村民。

今年53岁的卢东亮最早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及农资经营,后来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搞种植。因种植经验丰富,2016年,他被原宝丰县科技局吸纳为科技特派员,现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

开思路“林下种植”

一行人先来到大营镇李文驿村,该村是卢东亮负责科技扶贫的三个村子之一。

村里的田地沿县道呈带状分布。前两年,根据宝丰县国土绿化要求,县道两旁100米以内都改种绿化树木,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下田地闲置。2018年,卢东亮被派往李文驿村进行科技扶贫。看到村子的情况,卢东亮开动脑筋,先是协调种植桃树多年的村民刘海奎,帮助流转村委会土地,种植了约70亩桃树;之后又发动村民王青振、王军六等人在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即赤松茸。

“年初才决定种植赤松茸,准备好后8月种上,现在已能少量采摘了。”李文驿村东,五六亩槐树林下,就是王青振种植的赤松茸,他说:“能种出来,全靠卢老师的指导。”

卢东亮说,与塑料大棚不同,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借用树冠遮光造荫,为赤松茸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投入相对较低。“我们县园林绿化土地约13万余亩,占用的土地政府需要支付费用,如果能充分利用,产生效益也能分担部分政府的压力。”卢东亮说,李文驿村这块试验田,如果成功,可以大范围推广。

8月种植,11月出菇,天冷休眠,次年2月至5月继续出菇,平整土地、田间管理、采摘成菇,这些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做指导产量提高

卢东亮的科技扶贫首站为观音堂林站余家村。余家村是宝丰县重度贫困村,曾经近六成村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03年前后,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该村根据当地干旱、土地贫瘠的特点,选种花椒树。

“前些年花椒卖不上价,大家都没啥心思管理,后来就渐渐荒废了。”余家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杨建彬说,他们村最初种植花椒树900余亩,到2015年只剩700余亩。2016年,花椒价格好转,卢东亮又被派到村里做技术指导,有人教、有效益,村民的热情被激起,花椒树种植面积也逐渐加大。

“在被派往余家村之前,我主要搞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没接触过花椒树。”卢东亮说,他加紧学习花椒种植知识,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很快整理出一个花椒种植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小册子,免费印刷发放给村民。

做生意亏本后,村民张红昌回村种植花椒树。“育苗、种植、修剪、施肥、打药、晾晒、烘干,这些都是卢老师手把手教的。”张红昌说,现在他家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达40余亩。

科技培训,地头指导。在卢东亮和村民的努力下,余家村花椒面积发展到1400亩以上,亩产从100斤(1斤=500克)增至200多斤,村里还建立了一个花椒示范基地、一家花椒种植合作社。

建平台不愁销路

卢东亮认为,科技扶贫必须两头挑:一头挑起贫困户,解决技术服务问题;一头挑起农户和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余家村花椒树种植有了起色之后,卢东亮多渠道联系省内外花椒产品加工企业等,搭建销售平台。在他的建议下,余家村村民庆振锋成为专门的“经销户”,收购村里的花椒,通过线下、线上渠道,每年售出花椒20吨到50吨不等。

“我们村海拔高,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地里矿物质多,种出的大红袍花椒粒大、饱满,味道香麻,很受欢迎。”庆振锋说,“线下主要搞批发,周边城市的农贸市场都有卖,最多的是销往贵州;线上有淘宝店、抖音,前段时间,还有日本人和英国人在网上买我的花椒!”

而在李文驿村,赤松茸种植之初就与县里一家公司签好协议,出菇后由对方负责收购、销售。“效益好坏决定于市场销售情况,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民才有心思搞好种植,我们这些科技特派员才算把工作做到位了。”卢东亮说。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