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曲艺盛会 相约鹰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言传身教传薪火 德艺双馨美名扬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10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连元:
言传身教传薪火 德艺双馨美名扬

田连元先生接受采访时谈笑风生,神采奕奕
 

□本报记者 朱碧琼/文 李英平/图

一张嘴,说尽天下大事;一个人,穿越古今时空;一抖扇,烽烟重新过眼。上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一位在电视上说评书的演员,田连元凭借《杨家将》走红全国,成为常驻报纸头版的“顶流明星”。

9月29日,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当今评书四大家之一的田连元先生再次来到鹰城,在第十届中国曲艺节上表演了独具特色的评书节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纵然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格子衬衫、黑色运动鞋,高音亮嗓、谈吐自若、眼神澄澈,79岁的田先生一如当年“电视书场”中那样精神奕奕、元气满满。

鹰城情缘深几许

田先生与鹰城缘分匪浅。“我的工作地辽宁本溪有座平顶山,1995年来这里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时,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个以‘平顶山’命名的城市。”时隔25年,田先生仍然记忆犹新,“那届曲艺节搞得相当火爆,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开幕式上,我和袁阔成、四川的徐晴、江苏的王立堂等人合作表演了评书《赋赞》。那时很多曲协的老先生都还健在,‘小彩舞’骆玉笙还唱了一曲。”

“当时平顶山没有新老城区之分,也没有这么多高楼。现在可了不得,发展变化太快了,真是人新日新环境新。”田先生出口成章,表达了对鹰城的喜爱,“鹰城鹰城,展翅腾空,俯瞰中原,遥望星空,人在出新,市在改容。”

2012年,田先生再次前来鹰城,参加了宝丰马街书会。“马街书会很有生命力,700多年经久不衰就是有力的证明。以天作幕,以地为台。马街书会至今还保留着明朝那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麦地里搞演出,且形成了惯例,我觉得这很不容易。”这种最原始、最草根、最接近民间的演出方式,让田先生深刻感受到马街书会的独特魅力,“当时我还给书状元颁了奖,并在剧场做了演出。”

2008年,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在平举行。虽然田先生没有到场,但他出席了第六届中国曲艺节高峰论坛,并一语激起千层浪。“评书是语言艺术,只要有语言存在,就会有评书存在!”关于“评书会不会消亡”,田先生的回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化石,诞生至今已有千余年。明末清初说书大家柳敬亭的师父莫后光曾说过,‘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田先生表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评书与时俱进的特性,他拿起桌上的玻璃杯,抿了口茶,继续解释道,“不与儒者异道,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是社会主流。评书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会跟随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自我更新内容,诉说当下故事,惩恶扬善,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所以长盛不衰。”

“有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就会有什么形式的评书。我播讲的《海青天》《隋唐演义》,现在都改编成了动漫评书《罗成别传》《秦叔宝别传》《李元霸别传》等。”田先生眼神坚定,说到动情处,手随心动。他说,以前是广播评书、电视评书,现在有网络评书、动漫评书,很多电视栏目中,主持人手拿折扇,以“话说”开头、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都是借鉴了评书的表演形式,很多电影也是根据评书故事改编而来,“我坚信,将来会有新的说书大家出现”。

曲折坎坷成才路

“当时录《杨家将》,每天三集,每集5000多字,一天得背一两万字。”1985年,凭借一把纸扇、一块醒目、一方手帕,田先生开中国电视评书之先河,收视率仅次于港剧《上海滩》。

“评书是很多艺术的母体和载体,说的是‘人情事理’,难在一人多角。一个人一张嘴,要表现千张面孔,所以,评书也是想象艺术。”田先生说,因为《水浒传》讲得好,当年央视拍摄电视剧《水浒传》时,聘请他做顾问,后来观众对王思懿扮演的潘金莲褒贬不一,有人说像,也有人说不像,因为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潘金莲。“评书能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和体会空间,能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我说评书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眼神等和观众互动,把他们带入规定情境,尽情想象自己心中的潘金莲,或是村东头的豆腐西施,或是大学校花,或是单位的漂亮女同事,没有任何限制。”

“我的评书基本上都是自己创作或改动的。”田先生的立体评书绘声绘色,形神兼备。三年前,76岁的他在杭州演绎《水浒·杨志卖刀》时,一脚踢起高高越过肩头,身手依然利落。提起这件事,田老师笑得非常灿烂,那典型的“田连元式笑容”,让人仿若回到了当年的《曲苑杂坛》。“我父亲觉得做演员要文武兼备,而且我看别人学京剧练形体很好奇,就去学了形意拳和武术,没想到后来说评书派上了用场。”采访过程中,田老师始终腰杆似笔挺,精气神儿透体而出。

提及他的微信名“辽东山人”,田先生说自己的一生可以用四枚印章来概括,“一是‘长春赤子’,我生在长春,祖籍河北盐山,祖父、父亲、妻子均为鼓书艺人;二是‘津沽少年’,我在天津学艺,从8岁待到20岁;三是‘辽东山人’,我工作、成名于辽东;四是‘京师闲客’,我现在闲住北京,有房没户口,北漂一枚”。

2011年,田先生出版了《田连元自传》,将七十载的辛酸苦辣娓娓道来:小学时,他是全校评选出的“模范儿童”,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学艺;17岁登台时现场只有6名观众,后来名满天下;青年时担任本溪曲艺团团长,却受“文革”冲击下乡当了农民;49岁成为央视《曲苑杂坛》栏目的主持人、撰稿人……田先生戏称自己是“书摊儿大学毕业”,“当时我经常去天津的旧书摊儿借阅中外书籍。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飙曾为我写了一首长诗,其中一句就是‘大学毕业于书摊儿,博士论文出现在坊间 ’”。

言传身教传薪火

从艺六十余载,田先生只收了12个徒弟,他们都已成为中国曲艺的中坚力量。

2007年,田先生到台湾交流讲学。台湾中生代相声演员、台北曲艺团团长叶怡均,为田先生的人品艺德、评书魅力所倾倒,再三恳求,才如愿拜入田先生门下。

田先生言传身教,用心教授弟子评书技艺和处世之道。此次随田先生赴平演出的王静,是他的第五个徒弟,曾被提名中国曲艺牡丹奖,录制的长篇评书在央视等平台播出。王静说:“拜师近十年,我从师父身上不仅学到了艺术,更学到了品格。”

田先生是首个走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传授中国评书艺术的艺术家。“比中国(国土面积)小的地方咱不去。”田先生调皮一笑,尽显幽默本色。他经常开讲座,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还有北京语言大学,我给孔子学院要出国的老师讲评书语言艺术”。

“我不会开车,不懂外语,玩不转网络和手机购物,是个脱离时代的人。”尽管开通了微信、微博,田先生依然说自己“是个脱离时代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在某听书APP上,田先生的《隋唐演义》专辑点击量却高达几千万,比很多热门脱口秀和网文的点击量都高,深受年轻人喜爱。曾有人找田先生去尝试网络直播,他拒绝了。因为这些年,他真的很忙,除了登台演出、到大学做讲座、为报纸写专栏,他还创新录制了实景评书,努力完成教育部交办的评书教材写作任务。

“评书不像戏曲有三大表演体系,从来没人总结过评书表演理论。中国曲艺家协会想改善这种情况,建立正式的曲艺学科,将评书、相声、评弹、快板等纳入其中。”田先生说,评书要想更深广地传播,不能再单纯地依靠口传心授,应该建立专门的培养机构,形成系统教学,“评书这个活儿交给我了。我按照教材的规格,追溯发展史,将评书艺术系统化,形成表演理论。今年三月,我编写的教材《评书表演艺术》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田先生说,今年底要开会研究表演理论、建立学科的系统工程,未来评书会在大学里设立专业学科。

建党90周年时,田先生根据建党路线实景录制电视评书,讲述了与党史有关的故事。当时共录了20集,在中国教育台连播了两遍。田先生告诉记者,来鹰城前,他正在录制广播《话说党史》,“这次回去要继续创作、录制《话说党史》。时间紧迫,明年就是建党100周年了,希望以此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