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曲艺盛会 相约鹰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原曲艺“活化石” 一把三弦唱古今
丑角表演到“C位” 投身小品亦翘楚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书习:
中原曲艺“活化石” 一把三弦唱古今

99岁的余书习老人在家唱三弦书。 本报记者 彭程 摄
 

□本报记者 王春生

从艺超过八十载,一把三弦唱古今。

宝丰县周庄镇耿庄村99岁老艺人余书习,7岁开始学习三弦书,14岁登台献艺,堪称我市乃至全省曲艺界的传奇人物。80多年来,他坚持到马街书会表演,是1999年马街书会状元,也是我省目前资历最老、年龄最大的三弦书传承人,被誉为河南曲艺界的“活化石”。

年近百岁仍唱书

9月22日,秋分,天气微凉。

“我先给你们来一首《西江月》吧。”在周庄镇耿庄村西南一处宅院,面色红润的余书习老人怀抱一把三弦在凳子上坐定。待70多岁的大儿子余泮宏帮他绑好脚梆,他略一定神,随口吟出一首《西江月》:三皇人根之祖,置下乾坤之土,身披槲叶渔耕读,与人造下幸福。留下琴棋书画,才然有了说书,怀抱三弦道今古,解劝老少民妇……

《西江月》吟罢,老人一踩脚梆,拨动琴弦,开腔唱起三弦书小段《宝丰新八景》。时而悠扬时而激越的琴声、或浑厚或高昂的唱腔响彻幽静的宅院。

“老父亲就爱唱这三弦书,年龄这么大了,现在每天还是唱个不停。”看着父亲尽情地演唱,满头银发的余泮宏开心地说。

马街书会扬名

“我的三弦书是跟哥哥余书成学的,也算是门里出身吧。”提起幼时学艺经历,余书习老人回忆,“小时候我们家没有地,生活很艰难,全家人的温饱要靠我哥走街串巷唱三弦书维持。”老人说,时间长了,他也对三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岁那年,余书习开始正式跟着哥哥学习三弦书。“当时觉得三弦听着好听,几遍下来音律都记在脑子里了。”

很多时候,哥哥外出演出,回家后并没有太多时间教他。余书习一有空就拿着三弦自己摸索着弹,偶尔也跟哥哥外出演出,渐渐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14岁那年,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哥哥同意让他在马街书会上正式演出。“第一次上台演出紧张得很,最害怕忘词唱错闹笑话。好在边唱边想着词,最后顺利过关了。”余书习老人说。

从1935年第一次在马街书会上亮书,此后80多年的农历正月十三,除了日军入侵河南那年,余书成没有缺席过马街书会。“就那一年,我的三弦书没写出去。”他说,“过去写书的人多,也有火神社写的,唱三天给群众听。”

在余书习老人眼里,三弦书是马街书会早期最时兴的曲种。“过去说书的被称为先生,很受人尊敬。到店铺里,你说买三弦,人家双手捧着给你。”他说,后来,马街书会上的曲种渐多,有坠子戏、大鼓书、道情等众多曲种。

解放后,宝丰县成立曲艺表演队,余书习报名参加,经常外出表演。“那时候唱一场有5块钱收入。”有了正式工作后,他的三弦书技艺愈加成熟,20多岁已名声在外。

1999年,余书习夺得马街书会状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三弦书名家。

盼三弦书能传承

近些年来,三弦书等曲艺艺术表演市场日渐萎缩。这让钟爱三弦书艺术的余书习老人忧心不已。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3年,余书习老人在家中办起了三弦书传习所,免费教授曲艺爱好者,目前已收了7个徒弟。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他经常提醒弟子,一定要把三弦书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余泮宏早年跟老父亲学过三弦书,如今父亲去哪儿他都陪着。“但我的技艺不能跟老父亲比。”他说。

余书习老人身体力行推广三弦书艺术的事被广泛传播,2017年11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制作组专程前往余家采访,制作专题节目《寿宴》。

今年8月,由宝丰县相关部门记录整理的《余书习三弦书辑录》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集纳了他经常演唱的《秦琼救驾》《李渊劝将》《王督堂训子》《小大姐偷杏》《嫌贫敬富人》等各类唱段30余个,其他长篇大书及中短篇等唱段目前还在整理中。

如今,余书习老人在家闲来无事,便拿起那把跟了他六七十年的三弦,拉唱上一段书。他说,只要有人来请,有地方需要,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去演出,“以前穷,演出是为了挣钱,现在就是图个乐子。只要有人尤其是年轻人想了解三弦,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很高兴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