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鹰城最美教师
叩响无声的世界
爱心织就成才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9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侯凤娟:
叩响无声的世界

昨天,侯凤娟在辅导听障孩子识字发音。 本报记者 李英平 摄
 

□本报记者 傅纪元

9月8日上午9点,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儿语言康复楼二楼一间教室内,坐着5个四五岁、佩戴着助听器的孩子。“王恒(化名)、叶含(化名)……”侯凤娟用手掩嘴,一一点名。之所以这样做,是防止孩子看口型,侯凤娟要让他们通过听声音来熟悉自己名字的发音。

听障孩子是不幸的,康复更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侯凤娟说,在语言训练中,教师必须要以顽强的毅力和极大的耐心对孩子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训练。有时为了教会孩子们发一个音、说一个词,需要用手势、口型和表情,一点点地帮助孩子定口型、摆舌位、正音调,再引导孩子们去理解运用。

陪护孩子 守护梦想

教会聋儿一个发音,需要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的重复发音,过程虽然繁琐枯燥,但它能祛除听障孩子的阴影,给他们张嘴说话的能力。而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听障儿童和家庭的梦想,也是侯凤娟的追求。2002年从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侯凤娟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专业聋儿康复教师。

侯凤娟的手机里保存了拍摄于8月11日的两段视频。视频中,两个男生在侯凤娟的办公室里向恩师表达真诚的谢意。这两个大男孩两三岁时来到康复中心接受训练,后来顺利进入小学、初中就读。今年中招考试,两人分别考入了市八中和市工业学校。

十多年来,侯凤娟看着40多个孩子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进步;听着他们从牙牙学语到流利地朗诵儿歌,直到背着书包走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成为她心灵的寄托和幸福的源泉。

小灵(化名),先天性重度耳聋,家人辗转各地求医无果,将3岁的小姑娘送到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儿语言康复中心。一个月后,小姑娘开口说话了:“妈妈好,爸爸好,我叫小灵。”听到女儿的话,小灵的爸爸妈妈瞬时泪奔……

晴晴(化名),在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训练多年,2018年考入被业界誉为特殊教育领域清华北大的长春大学。

“当时,晴晴的家长激动地说,我就是孩子第二个妈妈。”抽屉里一张张发黄的信纸写满了一个个家庭的感激之言。侯凤娟说,教孩子张口说话不难,最重要的是教他们要乐观面对困难,终有一日,他们也能倾听这个世界,融入这个社会。

为爱付出 终待花开

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教研组组长付会娟讲述了一件事:一天晚上10点多,侯凤娟接到辅导员的电话,说有个孩子发烧且呼吸困难。她立刻打车去学校,将李浩(化名)送往医院。孩子被确诊为急性哮喘,医生说幸亏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姑姑家又离得远,侯凤娟与另外一位老师在医院守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孩子家人赶到。

因为工作繁忙,有位家长顾不上接孩子,侯凤娟每天放学后骑电动车将孩子送到家长的工作单位,这一送就是两三年。

一个4岁的小姑娘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她只好住在学校。侯凤娟把孩子领回家过周末,换衣服、洗澡,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8年来,侯凤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市中小学德育先进个人、市教师教育先进个人、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十一五”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多项课题和论文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省市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每一份荣誉背后,都饱含着她默默无闻的努力和付出,她让社会各界对特教事业多了一分理解和尊重,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听障群体的不幸和特教工作者的艰辛。

“我只是名普普通通的康复老师,做着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我希望自己的点滴行动能点燃无声世界里的希望!”侯凤娟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