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红皮小花生
心中,那永远的丰碑
桑园里的编外老师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园里的编外老师

 

◎马红娜(平顶山郏县)

桑园在村子西南角,有十来亩。因为是集体财产,所以村里就派德高望重的德娃伯看护。桑园里的活儿并不重,只是修修枝浇浇水。春天的桑葚让孩子们垂涎欲滴,夏天遮天蔽日的阴凉让大人小孩都喜欢,冬天孩子们就在桑园里打雪仗。秋天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只有德娃伯的收音机和藏在蒿草里的蟋蟀一唱一和的声音,在桑园里交织回荡。

只要德娃伯醒着,他的收音机就从早到晚地响着,有时候播新闻,有时候讲评书,最常放的是河南豫剧。但是只要到下午放学时候,收音机就只放少儿节目《小喇叭》。

不过,要想听《小喇叭》,德娃伯有个条件:必须全部做完作业。于是,放学后,孩子们就飞快地跑到桑园,乖乖地找地方做作业。好在桑园里有很多坟,供桌就是孩子们的写字台。德娃伯笑吟吟地看着围成一圈写作业的孩子,手里擎着黄黝黝的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

如果有谁不会做题,大家会一起帮他想,给他讲解,直到都做完作业。德娃伯打开收音机,孩子们都安静地听着《小喇叭》里的故事,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叽叽喳喳议论一番。这个节目陪伴我们度过了那个饥饿年代,给我们苦涩的童年带来很多快乐和乐趣,也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

有大人看见孩子们都坐在墓前供桌旁写作业,就惊恐地问德娃伯:“德娃哥,你也不怕老人儿们生气怪罪?敢让孩子在供桌上写字撒欢儿?”

德娃伯哈哈大笑:“怕啥嘛,老人儿们看见孩子们学习高兴还来不及呢,咋会生气?再说了,这样也让孩子们练练胆儿。”大人们都很敬服德娃伯,说他有远见、有胆识。

那时候的我还很小,每天的任务是看管弟弟,当然不在那群孩子之中。每天吃过早饭,母亲就会把弟弟抱到桑园里,我拉着一领竹席,在桑树的阴凉下铺好。母亲放下弟弟,对德娃伯说:“德娃哥,我上工去,麻烦你帮我瞅着这俩孩子。”德娃伯笑着说:“你快去吧,别耽误上工。”

随着太阳转移,桑树的阴凉也移走了,我就使劲拉着竹席上的弟弟追逐着树荫。德娃伯不忙的时候会去我家拿来水和干馍,看我把干馍嚼成糊糊喂弟弟。中午,娘下工回来,给弟弟喂完奶,感激地和德娃伯说谢谢。德娃伯总是一摆手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个忙很正常。这闺女将来能成大器,好好培养。”母亲听了这话很高兴,对我说:“你德娃伯都说你将来会成大器,你可要好好学习。”我就很期待也能像哥哥们一样在德娃伯的督促下学习。

听着德娃伯的《小喇叭》,哥哥们有的考上了襄城师范,有的考上了技校,还有个哥哥考上了城里的高中,三年后他又考上了省城的大学。他们考上学后,接到通知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见德娃伯,感谢他的督导。

尤其是考上大学的那个哥哥,这可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拿着通知书,来到桑园感谢德娃伯:“要不是您,我咋也考不上大学。那时候,我总是最后一个完成作业,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的。连我们家的人都说我笨到家了,只有您说没有笨孩子,是功夫不到。我就很努力学习,人家学一遍,我就学三遍十遍,我不信我笨。”德娃伯感慨地说:“是啊,不努力,什么也干不成。”

在外乡当老师的父亲每次回家,都要到桑园里和德娃伯说半宿话。当考上大学的哥哥上学走后,父亲对德娃伯说:“德娃哥,您虽然不是老师,却比我这个老师强,您是咱们村的编外老师,我向您致敬了!”

从此,村里人都称德娃伯为编外老师。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