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出彩鹰城 圆梦小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李明现:种下绿芦笋 奔向小康路
王海民:靠着中草药 过上甜日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明现:种下绿芦笋 奔向小康路

李明现(右)在合作社种植基地向扶贫人员介绍绿芦笋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范丽萍 文/图

近日,在郏县冢头镇北三郎庙村的青阳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58岁的李明现在查看绿芦笋墒情和苗情。他说:“绿芦笋属于耐旱植物,如果照顾得好,亩产可以达到1300公斤以上,再加上有市场、有订单,大伙儿的收入也高。”

北三郎庙村位于郏县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处,有耕地1300亩,以前村民一直种的是小麦、大豆、玉米等,但收益不好。2009年下半年,李明现从外地回村带领大家种植绿芦笋,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村民实施统一供种、施肥、收购,然后再由山东收购商二次加工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

从外出打工到回村耕耘

李明现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20多岁到深圳打工,48岁回村搞种植,这中间经历了不少心酸与困难。“我算是我们村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当时在深圳火车站行包房当货车司机,每天替往来的旅客运送行李,一年才回一次家。”他说,农村人挣钱不容易,手里有了钱赶快寄回家,毕竟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是最想家的时候。

在深圳干了许多年,原本他有机会留在当地,但后来考虑到家庭,他毅然决然地回来了。2009年回村以后,正赶上村里发展经济,而且已经有人到山东考察了绿芦笋种植项目。刚开始,村民都有疑虑,不敢贸然行动。李明现便和一少部分村民带头种植了近100亩。“开始特别难,为了连片种植,不停地跟村民交涉、沟通,有的一家都能去二三十趟。”有一位60多岁的老农户,愿意种绿芦笋,但是家里缺人,李明现就找人种。还有一位村民,把土地承包给李明现后见到收益了,硬是把土地要回去自己种。

“其实,对于村民的任何想法和做法,我都能理解。因为农民种地不容易,也都是指着地过日子的。”李明现说,原先他有20多亩承包地,现在只剩几亩了。这几年绿芦笋种植成功后,给村民真真切切地带来了收益,有劳动力的家庭自然不愿意对外承包,有地的都自己种了。

从一点一滴到助力脱贫

李明现清楚地记得,2010年4月合作社第一批新芦笋收割,涉及136户村民,亩产量达到500公斤,直接收益25万元。

据冢头镇扶贫主管马千里介绍,2010年,该村成立青阳芦笋蔬菜种植合作社,2013年又被省农业厅评为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北三郎庙村以前最多时绿芦笋种了1100亩,今年该村种植的绿芦笋也有八九百亩。附近的王寨村、高庄村等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目前全镇种植超过3000亩,并带动了众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绿芦笋一年收割两次,春季两个月,夏季一个半月。只要开始收割,中间一天都不能停,哪怕是刮风下大雨。”李明现说,因为供给山东收购商的绿芦笋有严格要求:直径要在0.8厘米以上,长度要在19厘米以下,还不能有散头和空心。夏天天热雨水多,绿芦笋长得非常快,如果今天不割,明天就可能长过头了。如今,在合作社务工的人员有二三十名,都是本村或邻村的闲散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每月工资1500-2000元不等。

“这几天,我正在地里忙着除草、打药、追肥,等这些忙完了,我再出门找个活儿干。”该村村民徐占伟说,2018年以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通过种植绿芦笋,不仅实现了脱贫,还能在农闲的时候打点零工补贴家用。“现在我种了三四亩绿芦笋,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收入七八千元。另外,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的政策,村民不愁销路,不出村就能拿到钱,真是不错。”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