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窗内的清香
他的奇迹 与你有关
沁园春·访小康之家
初秋浅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窗内的清香

 

□赵黎(河南平顶山)

午后,我起身伫立窗前,看到那淡淡的阳光里,天空中的白云诗意地飘袅,楼前的月季花尽情地吐芳,树梢间的啼鸟悠扬地歌唱,秋日的阳光透过红花绿树散落下来,花影树影,随风徘徊……秋日的诗情画意,令人感受良深,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刚刚读的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和而不同》韩和平中国画作品集中的许多美妙画面。

中国古人论艺,往往从技与道两处落墨,庄子有“技进于道”的说法,可见技、道终不是相左的。对于技法的研读,正是进入道法层面的最佳路径。艺术作品的直观呈现,也是先由作品的诸多技法经营而最终完成,道法则自在其中了。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欣赏韩和平画集中的花鸟画作品,时时能读到这一片片源自灵魂深处的美景:奇石、荷花、兰叶、新月、小鸟,他把脆弱的生命赋予了永恒的活力,把神性、诗性、灵性、艺术性、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让我想到一种“态”,而这种“态”好像不能用姿态、形态、状态来解释,总之是一种美的样子。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化常规为旖旎,变熟视为奇趣。

推开窗户,一阵花香袭来,撞了一怀清香,心变得纯粹起来。楼下的月季花开得正浓,一朵拥着一朵,像一群调皮的孩子,贪婪地吸收阳光。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月季花,娇羞的模样惹人怜爱。大自然蕴涵着美妙的韵律,时时触动着画家的内心。中国画是意象画,是心灵化、艺术化的事物,是经过画家想象、幻想、夸张、美化、人格化过的艺术形象,体现出画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让作品有生命、有温度、有感情,这是俗世怎么追求都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韩和平是位优秀的画家,有观察事物和理解生命的敏感性和表现力,他有主动改变世界的精神意愿——把俗物涅槃成灵与美的化身,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所以,韩和平的每一幅画,都散发着鲜活的艺术气息,流溢着呼之欲出的活的灵魂。无不彰显着画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如歌如诉,韵味绵长。而这种抒情的优美,恰恰构成了韩和平的绘画风格,在自然流畅中跃动着生命的律动与节奏,也正是这种审美意趣,构建了韩和平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完成了“天人合一”境界的表达。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范温在他的《替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解释:“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 韩和平作品注重韵味,画集中的荷花千姿百态、风韵雅致、情趣生动。碧叶滴翠,红莲绽放,数只莲蓬昂头向上,呈现出美妙、空灵的意境。通过静态的荷花与灵动的翠鸟含蓄地表现流水的动态美,歌颂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还追求着诗的意境,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可谓“画内蕴诗意,荷中藏风骨”。

微风敲打着窗,拂过我的面颊,一阵阵轻柔。读着韩和平《和而不同》画集中的荷花,不由让人想起宋代婉约诗人秦观在《纳凉》诗中写到夏日荷香里的凉爽:“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于溶溶月色下携杖游走,寻寻觅觅,遍找清凉胜地,在画桥南畔、绿柳婆娑处纳凉。月光下,听笛声参差;晚风里,闻池莲飘香。其趣陶陶,其乐融融,不言而喻。瞬间,给人很多联想。清风徐来的荷池边,绿荫里有清凉,清风里有荷香,无疑是最好的“避暑胜地”。韩和平《和而不同》画集中的国画作品,蕴含了他对生命的全部理解和深深的挚爱。所以,他的艺术追求就格外有价值。石涛认为,好的画家应该“处处通情,处处醒透,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我想,用这句话评价韩和平真乃恰如其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