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牛小峰:养鸽放飞致富梦
牛庆伟:压锅工变大老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庆伟:压锅工变大老板

牛庆伟在车间查看锅具质量
 

□记者 范丽萍 文/图

7月29日,初次见到牛庆伟时,他正在郏县康源炊具有限公司里忙着布置工作。“现在天太热,工人干活辛苦,尽量安排他们白天休息,晚上上班。”50岁的牛庆伟说,当月底要交付一批30多万口锅具订单,生产方面比较紧张。

车间里,20多台铸压机分排摆放,工人们操作熟练,一个个锅具快速成型。“别看这只是一口小小的锅,从制模、造型、抛光打磨再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牛庆伟坦言,他这个老板就是“压锅工”出身,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对这个行业以及行业里的人有着深厚感情。

初入锅厂干劲足

牛庆伟是郏县广阔天地乡赵花园村人,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兄弟姐妹众多,他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曾在食品厂做月饼、果子,在铸造厂生产农具,后来又进入郏县锅厂做压锅工。“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锅厂做工第一天,我压了57口锅,挣了10元钱。”牛庆伟说,那时车间里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很不好,产品单一、技术落后,“压锅时,铁水的温度非常高,左手要控制手柄,右手还要把里面的铁渣子捞出来,非常操心。但是这样的技术活儿在当时挣钱多,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到。”

1997年锅厂改制,他从生产线上下来,开始到山东、安徽、浙江等地跑业务。“前期做业务很难,我也不舍得花钱打出租车,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先找人力三轮车和摩的师傅打听哪儿有铁锅市场,然后挨家挨户推销。”锅卖出去了,还得考虑要账问题,他每年都要账要到腊月二十几才回家。他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上半年,浙江一位老板运走了他们厂的两车货卸到了山里,总价八九万元。他和同事一路追过去,跟对方耗了一个多星期,最后也没要到钱。

回村创业有坎坷

跑业务那些年,牛庆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面。每次回家,年幼的孩子都抱着他的腿不撒手,这让他深感歉疚,渐渐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10年,牛庆伟开办了自己的炊具厂。“当时厂里只有20多个工人,每天能生产2000多口锅具。好在之前跑业务时建立了关系网,销路不愁,订单一天比一天多。”牛庆伟说,他最难熬的是刚建厂那两年,因为买设备、用工等,资金一度紧缺,他急得把县城的房子都卖了。他觉得,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怎样都得坚持下去,况且县里、乡里还给予了很多政策扶持,帮助他协调建厂用地、村民关系等。

“建厂时我就来了。庆伟大胆心细、有闯劲儿、脾气好,遇到原则性问题又能坚持立场。”在厂里负责机电的王润生说,他今年47岁,见证了厂子的发展历程。刚开始厂子订单少、工人少,老板牛庆伟既抓生产又抓管理,经常和工人加班熬到半夜,“建厂头一年,他持续消瘦,工人们看着都心疼”。

老板工人如兄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炊具行业更新换代加快,对技术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牛庆伟带领大家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调整,工人工资逐步提高。现在厂里吸纳的工人都是周边村民,共计百余人,人均月工资三四千元。

“我们都很信任他,也愿意跟着他干。”39岁的李干军是1号生产(毛坯)车间主任,进厂工作已经好几年,他说厂子的工人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平时开销较大,遇到难处只要跟老板张口,从没被拒绝过,“平时谁家老人病了、孩子结婚了,老板都是亲自到场。他和我们处得跟弟兄一样,我们有啥理由不好好干。”现在,李干军的月工资比来厂时已涨了一倍多。

牛庆伟表示,未来在搞好实体生产的同时,将努力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争取带动更多乡邻增收致富。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