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赵紫峰:从打工仔到大老板
王亚斌:菌菇大棚内的小康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亚斌:菌菇大棚内的小康梦

昨天上午,王亚斌在基地大棚里查看菌菇长势。本报记者 王春霞 摄
 

□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武菲菲

7月30日上午,赤日炎炎,高新区创业大道附近一座巨大的连栋温室大棚里却格外阴凉。

“温度26.8℃,湿度90%,室内外相差10℃。”黑T恤黑短裤、戴着一副近视镜的王亚斌查看过棚内挂的测量仪后,蹲下来仔细观察菌菇长势,“不错,菌丝长满了。”

这座大棚是绿康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自从今年3月基地开建以来,这名90后创业者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一座“巨无霸”温室大棚

进入王亚斌的食用菌连栋大棚,有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整座大棚采用轻钢结构,高5米,占地15亩,可谓温室大棚中的“巨无霸”。

大棚的一面墙上安装着一排巨大的风机,一摁开关,风机立刻旋转起来,风呼呼地往棚内刮;对面的墙上则装了一排水帘制冷设备,作用相当于空调。棚内覆盖着一层黑色薄膜,棚外也有一层覆盖物抵挡强烈的光照。湿润的土地上,整齐地摆着菌袋,喷淋水管遍布。“这是首批种植的2万袋羊肚菌和赤松茸。这些珍稀菌类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高,一点也不能大意。”王亚斌说。

在温室大棚的一个区域,一丛丛鸡油菌长势喜人。“这些鸡油菌已经可以采摘了。”王亚斌说,目前鸡油菌零售价为50元/公斤左右,如果制成干菇,价格是鲜菌的4倍。这将是基地的第一笔收益。

在这座大棚后面,二期大棚正在建设之中。

返乡创业瞄准珍稀食用菌

今年29岁的王亚斌家住高新区遵化店镇代庄村。2016年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离开城市,回乡发展。起初他在父亲的砂石加工厂工作,但工厂经营越来越困难,他开始寻找其他出路。

决定种植菌类是在去年下半年。王亚斌觉得食用菌的市场前景不错,前往濮阳、山东寿光、宝丰等地的菌类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后,更加坚定这一想法:“人类的食物中,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

这一条腿的食物,指的就是菌类。

根据前期考察,王亚斌将自己发展方向定位在珍稀菌类种植上。他认为,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这些年菌菇很受市场欢迎,但普通菌类市场已饱和,而珍稀菌类种植特别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羊肚菌和赤松茸较少,市场价格相对较高,这两种菌又有药用价值,用途比较广。

王亚斌决心大干一场。他前往宝丰一家菌种公司学习种植技术,疫情期间通过网络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

今年3月,王亚斌从邻村西赵村流转了200亩土地,在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和河南城建学院生物工程系博士的指导下开始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

儿子王亚斌回乡创业,王建军鼎力支持。王建军头脑灵活,养过猪、开过砂石加工厂。儿子创业需要资金,王建军拿出多年的积蓄,加上王亚斌跑来的贷款,前前后后往基地投入200多万元。

“一下子投入这么多,你就不怕失败吗?”听到这一问题,王亚斌呵呵笑了:“我不怕。反正还年轻,失败了就重新来呗。”

决心带领乡亲同奔富路

如今,王亚斌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大棚里检查温度湿度、查看菌丝发育情况、指挥工人干活、与技术人员交流、购买物资,忙得不可开交。

西赵村村民金国杰家的3亩地流转给了王亚斌,他说:“现在个人种地不划算,租给公司每亩一年净赚1200元,平时还可以在基地干活,一天还能赚100元左右。”

装袋、浇水、采摘需要劳动力,建设大棚也需要人,流转的土地里还种了西瓜、花生、甜玉米等作物,也需要工人打理。王亚斌说:“平时附近有一二十个村民在这里务工,日工资60到100元不等。等公司发展壮大了,会安排更多村民就业。”

谈到未来的规划,王亚斌表示,自己的大棚离市区近,地理位置优越,将来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同时,公司也会开展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种植食用菌,同奔致富路。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