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视觉
3上一版  下一版4
 
响彻中原的大黄制鼓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响彻中原的大黄制鼓

刘太在为大鼓校验鼓音
刘太和李巧用牛皮为大鼓蒙鼓皮
刘太在钉鼓钉
刘太展示制鼓用的牛皮熬制的鼓胶
刘太在为大鼓“净圈”
李巧整理为外地客商定制的大鼓
 

□本报记者 杨元琪/文

彭程/图

7月28日,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刘太家中传出“咚咚咚”的鼓声。这是刘太在校验鼓音,这批直径1.5米的手工牛皮盘鼓马上就要发往上海的顾客手中了,每面鼓价值近7000元。

68岁的刘太是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黄制鼓”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着父亲和爷爷学习制鼓技艺,已经有50多年了。他家院子里堆满了锯、刀、斧、锉等制鼓的工具和牛皮、榆木、铁钉等原料。“我们手工制鼓用的是黄牛皮,皮子不揭层,只做一面鼓。机制鼓大多用的是水牛皮,一张皮能揭成4层。”刘太的老伴儿李巧也是“大黄制鼓”代表性传承人。

66岁的黄振华曾经是赵庄镇文化站负责人。他说刘家制鼓由来已久,相传是从唐代开始。目前有考证的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是从刘太的爷爷刘长林算起,刘太的父亲刘留柱为第二代,刘太为第三代。如今,刘太的儿子刘高尚也学会了这门手艺。

李巧说,公公80多岁时还能做活儿,对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容不得半点瑕疵。前些年,一名外地的顾客拿着一面印有“一聚兴”三个字的破鼓来到家中,说那面鼓是几十年前从大黄村购得的。后来,他们查了族谱,确认早年间他们家的鼓确实以“一聚兴”命名,于是从那时起又启用了旧名。

刘家的仓库里堆放着大小不一的盘鼓、腰鼓、鞭鼓等近10个类型的牛皮鼓。刘太说,制鼓分为木材加工、皮料加工、成品加工三个方面,木材以家槐、桑树、榆树、椿树、桐树为最好。把选好的干木材按照需要截成木段,再按照鼓的大小打上墨线,用手锯锯成弓形木板,再用自制的牛皮胶黏合成鼓桶,打磨光滑,以备张上鼓皮。牛皮以黄牛、红牛皮为佳,放在加石灰的冷水中浸泡,待皮上毛发全部脱落,然后用利刃刮去皮上残肉后,放在通风透光处晾干备用。制作成品时,把牛皮按鼓的大小切成圆形,张贴在鼓桶上,再用鼓钉钉上牛皮,最后切掉牛皮毛边,刷上油漆。制作一只鼓,有取材、定料、合圈、上漆、钉面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长达两个月。由于制作工艺精良,加上采用的原料纯正,手工做出的鼓声音清脆浑厚、震撼力强。

刘家做的牛皮鼓尺寸各异,小到直径5厘米,大到直径4米,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价格也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产品除了销往我省各地外,还远销北京、上海、湖北等地。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