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元结故里展新颜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结故里展新颜

马楼乡航拍
元结画像 申建军 作
 

□本报记者 胡耀华 文/图

鲁山县马楼乡

马楼乡是鲁山县农业大乡,曾因境内“商余山上产灵药”声名远播。正因如此,唐代诗人元结之父元延祖携带家眷迁徙于此,留下了“药不经商余不灵”的传说。

碧波荡漾的澎河水库、香火旺盛的白塔禅寺、宋口战国时代遗址等,都给马楼乡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到了现代,劳模沙振海、苏殿选留下的奋斗精神也激励着人们。

文韬武略赞元结

在鲁山县老一高院内的一座碑亭里,距今千年有余的元次山碑,记录着元结的生平事迹。元次山即元结(公元719年-772年),他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政治家和军事家。

墒峪口村前有一山,山腰处有一庙,曰药王庙,庙里供奉着孙思邈、扁鹊和华佗。庙前百米处,传说就是元结的老家。沧海桑田,仅数年前墒峪口村老党支部书记马国政立下的“元结故里”碑还能让人想起元结当年的形象。

睿智和勇气是史料中元结的代名词。尤其是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正月,李林甫借祭天大礼,命令各地长官推荐当地贤人集中送到朝廷礼部应试,然应试结束,却没一人被录取。导演此场阴谋的李林甫蛊惑唐玄宗说“野无遗贤”。当时被举荐的元结对此气愤不已,很快在《喻友》一文中揭露了李林甫的恶行。之后他仍不解气,又在《丐论》等文中对当时的丑恶社会再次进行了抨击。

元结不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军事奇才,颜真卿在元次山碑中就提到了元结的从武经历:“元结出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奉旨在唐、邓、汝、蔡等州招缉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余人,一时归附,大压贼境,于是思明挫锐,不敢南侵……”在这篇一千多字的墓志铭中,称赞了元结的文韬武略。

公元772年,元结卒于长安,后依生前遗愿,葬于鲁山。

马楼乡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故事众多,然而时代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比如战国遗址,现在除了茂密的庄稼,已看不出任何遗迹。不过位于薛寨村境内的白塔禅寺仍巍然挺立,全汉白玉打造的白塔高9.9米,七级九层,亭亭玉立,一到晚上灯火通明,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商余山上多灵药

元结之所以与马楼乡结缘,完全在于墒峪口村西南方的商余山。传说商余山上灵药有100多种,曾经的墒峪口村也因此成为有名的药材集散地,吸引全国各地药商前来交易。元结之父元延祖因喜爱灵药,遂携家居住于此。其间,元结因仕途不畅,也曾在此归隐数年,后来还写诗回忆了当时情景:“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在马国政家院内,有块儿《修白衣观音堂记》石碑,碑上刻有这样一段文字:“离城二十里许,曰商余山,昔次山,爱其处产灵药,卜居焉”字样,与“元延祖以采药为生”的传说互为佐证,这也让当地人更加坚信,墒峪口村就是元结故里。

如今的商余山上,有没有一百多种灵药无法确定,但苍术、桔梗等常见药材仍有很多。与往昔不同的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上山采药,不过,商余山下野生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艾叶等中草药倒成了抢手货,适逢药材成熟时,不少人争相采摘,特别是当地盛产的艾叶,至今仍被称为“神艾”。也是源于商余山的诸多传奇,“商余灵药”与“琴台善政”“汤谷温泉”等称为鲁山古八景。

劳模精神激励后人

古有元结文韬武略,今有劳模大显威风。苏殿选和沙振海凭借着勤奋和智慧,分别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河南省劳动模范。

在距离沙庄村民委员会西北3.5公里处的山上,齐刷刷的泡桐和梧桐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早在40年前,这里一片荒芜。

时间回溯到1974年。这一年,身为护林员的沙振海创造性地将桐树根埋在山上,让它发芽成树。由于此法成活率高,还省去了育苗的麻烦,沙振海很快在山上种活了上万棵泡桐。他的“泡桐上山”也由此成了奇闻,引得许昌、南阳等地不少人前往参观学习。据说中央电视台记者还专门进行了采访。1982年,沙振海被评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

苏殿选家住马楼村,是马楼乡最早出现的全国劳模。1950年春,苏殿选组织农户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劳动互助合作组织,他还捐出家中的牛、牛车等让大伙儿共用,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他也因此一步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12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石硬硬不过决心,天冷冷不过热心……”这是苏殿选1958年带领村民修建马楼乡澎河水库时喊出的口号。澎河水库南北横跨600余米,开工时,周边约2万劳动大军一起上工,最终历时两年修建而成,解决了当地的农田灌溉问题。

时至今日,澎河水库数十亩水面在青山环绕下碧波荡漾,吸引着人们前往观光、垂钓。

遵循着古人足迹,承载着劳模精神,马楼人建大棚、兴农业、搞特色养殖,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璀璨的明天。

麦仁店的传说

麦仁店与宋口村相邻。相传刘秀兵败,粮草断绝,被王莽撵至马楼乡东南处一小山村时,正值麦黄时候,加之兵荒马乱之年,村民便将刚成熟的麦子做成麦仁充饥。刘秀路过此地时,实在饥渴难忍,遂向村民讨了一碗麦仁汤充饥。从此,这座紧邻沙河的小村,因刘秀喝了一碗麦仁汤而得名麦仁店。再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麦仁店被改名为麦庄村,一直沿用至今。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