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出彩鹰城 圆梦小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于莉:做家政带动大家致富
郑延海:勇闯敢拼打开“致富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延海:勇闯敢拼打开“致富门”

郑延海在车间加工零部件 本报记者 范丽萍 摄
 

□本报记者 范丽萍 实习生 李怡霖

“农村人创业,难字当头,但真正干起来了,会发现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我脱贫了,就想着为大家尽点力。”叶县常村镇府君庙村31岁小伙郑延海说。

从打工仔起步,初中学历的郑延海通过勤学苦干,不仅开办了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制门厂,还带动30余位村民就业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典型。

7月21日,府君庙村南的精诚门业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各种型号的机器,制作好的成品或半成品放在一旁。“订单每天有追加,报表上的尺寸不能出现一点误差。”郑延海个头不高,说话有力,他说,制门工艺复杂,定制门的尺寸更得精准,否则耗费的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人力、物力。

在外打拼偷学技术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郑延海2005年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哥哥郑福来在郑州门厂从事技术工作,他也选择了这个行业,从生产门面、门框等部件到钣金等,生产线上的工序几乎干了个遍,积累了很多经验。

“那时,像我这样的一线技术工一个月能拿1000多元工资,也算是比较高了。但每个人都有理想,我学历不高,能把一门技术学好、学透也是以后的出路。”郑延海说,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他便开始偷偷地学技术,老师傅算过的尺寸,他自己算完一遍再对照,经常加班、学习到深夜。为了学习电脑编程,他花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目前,他厂里生产用的电脑程序都是他自己编的,一共十几套。

返乡创业充满希望

谈及返乡创业的初衷,郑延海笑了,他说:“2016年我和妻子臧娥回村,原本打算把家里的房子盖一盖,但是看到新闻,国家加大力度扶贫攻坚,在外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政府将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便决定趁着年轻搏一把。”

村里鼎力支持郑延海回乡创业,积极协调建厂用地,甚至将营业执照办好送上门。对此,郑延海非常感激,他说当时自己压力很大,建厂所投的几十万元里,除了他和妻子多年的积蓄、村里的帮扶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亲戚、朋友借的。

当时,厂里只有一条生产线,六七个工人中,一半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承接制作的也都是合页订单。后来厂房逐渐扩大,资金周转一度出现困难,郑延海急得不行,一边紧盯生产,一边四处想办法借钱,哥哥甚至把县城的房子卖了支持他。村里也不止一次给予“互助金”扶持。他心里明白:把厂子做好,不光是全家人的希望,也是村里人的希望。

乡邻守望 干劲十足

随着厂房的扩建,郑延海的工厂又开拓了别墅防盗门项目,产品远销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湖南、河北等地。用工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留守妇女占60%以上。

“延海能把厂子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他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凌晨5点就到车间下单干活了,还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加班,提醒大家多休息。看我忙不过来,他还会跑到厨房帮忙。”今年49岁的席三花是厂里的厨师,现在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工资,不仅顾住全家人的吃喝,每月还有节余。

杨芳是厂里的拉丝工,她说:“厂长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在制门这个行当精通得很,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得倒他。他对员工也非常关心,经常和我们一起加班。有时候我们也挺心疼厂长的,特别是今年疫情,厂里积压了几十万元的货销不出去,停工停产,真是作难。”

对此,郑延海表现得很乐观,他觉得门业的发展前景很广阔,更趋于智能化、人性化,有这么多家乡人的支持,心里不仅温暖,更有信心。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