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7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音文化第一村 “故事窝”里说观音

村民仍在使用的“一步两眼井”
村中老房子仍有人居住
《垒驴》墙画
▼石桥营村寨墙和城楼
 

□本报记者 王春霞/文 张鹏/图

在香山寺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曰石桥营。清清的湛河水绕着古老的青石寨墙,自西向东从高高的寨门前流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在这座屹立六百余年的古村里,藏着古老的建筑和不老的传说,“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三步两孔桥”……这里被誉为观音文化第一村。

石桥营是个有名的“故事窝”,由于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与保护成绩斐然,近日被授予“第四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集体成就奖”。

6月19日,新华区香山管委会石桥营村,徜徉在古朴安详的氛围里,聆听美丽的传说与故事。

A

古村美景入画来

说也奇怪,发源于马跑泉村的湛河,唯有在流经石桥营时分汊,形成两股河流,在流过寨门湛溪之后,又合成一股,于是寨门前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小岛”。

如今,这片“小岛”上立起一座六角亭,健身步道曲径通幽,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成了村民健身游玩的小公园。

寨门前一座五步三孔石桥,桥下湛河绿水潺潺,围着高高的青石寨墙流向东南。一踏进石桥营村,就被眼前如画美景迷住了。

65岁的村民吕长坡多年来致力于“石桥营故事”的保护与传承,曾担任石桥营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平顶山观音民俗文化民展协会副会长。他说:“村子里的老寨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修建的,比临沣寨还早5年呢,只是后来被毁坏,只残存墙基。2017年,村里又重修了西寨门、南寨门和200多米的寨墙”。

在湛溪寨门内侧,各有一条古老的门闩石,石上圆圆的门闩洞见证着年代的久远。

话说,唐朝至元代,香山寺脚下的香山街一度曾是繁华的市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香山街的废墟东南部建起一座军屯营,这就是石桥营,至今已有620多年历史。

吕长坡说,当年整个村子是按龟形建制的,中间龟背部分地势较高,从空中拍摄的话,龟背、龟足仍清晰可见。最初村子由丁、任、吕、马、薛、郎六个姓氏发展而来,如今仍有几十户村民生活在老村内,不少村民则从老村迁居北部山坡。

走进村子,青石或红石砌成的老房子和院墙随处可见,有的居民至今还住在清代建成的石头楼房里,整个村子透出一股安详古朴之风。

村民王金环至今仍住在一栋青石老房里,这是一种低梁高挂柱形的老房,木板棚上面能住人能放物,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她说:“我丈夫郑向宝,他们一家几代都住在这栋老房子里,住着也很舒服,冬暖夏凉的,所以我们没想过要搬。”

B

“一步两眼井”的美丽传说

香山寺是观音菩萨(三皇姑妙善公主)修行证道圣地,观音文化兴盛。石桥营位于大香山南麓,凡是从山南到香山寺上香的香客,到石桥营即进入香道(神路),这里是约定俗成的香道起点。众多香客、游客会聚,这里自然流传着很多与观音有关的传说。

在石桥营老村西头一户村民家门前,有两眼保存完好的古水井,相距一步之遥,令人称奇,被当地百姓称为“一步两眼井”。

两口古井均为青石砌成,每个井口直径约0.85米,井深约12米。井口周围的青石井台经岁月的打磨,已变成了光面;而石块砌成的井内壁,也斑驳得没有了棱角。掀开井盖,仍可见清清的井水,水位很高,系下水桶,轻松就提上来一桶清水。

吕长坡说,这两口古井到底存在了多少年,村民已经无从知晓,只知道它们是老辈就有的。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全村人都到这两口井来打水吃,井水甘甜可口,直接喝也不会拉肚子。

传说石桥营村曾经有大、小二龙猖獗,久旱不雨。在香山寺修行得道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三皇姑妙善公主悲悯百姓,制伏顽龙之后,南汲沙河,北取汝水,担水救旱。一桶清水倒出,便有一条淙淙溪流,直至山山泛绿,她才把最后一担水挑向香山。离山五里,深沟挡道,妙善放下担子,动手架了一座三孔桥。鸡叫五更时,妙善匆匆回山归寺,一担水留在桥边,便成了两眼水井。这便是当地流传很广的“一步两眼井”和“五步三孔桥”的其中一个版本。

在古井的旁边,立着“石桥营一步两眼井”碑记。碑文记载了这个传说。

另一个版本是,三皇姑妙善公主经常给石桥营村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水,回香山寺院时再挑一担上山。后面修三孔桥和一担水变两眼井的叙述基本一致,皆是宣扬观音菩萨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本心。

至今,十里八乡的村民还跑大老远来到这里取水吃,还有人用这里的水洗眼明目。

吕长坡告诉记者,石桥营流传的观音文化传说,形成文本的有40多篇。除了“一步两眼井”和“五步三孔桥”,石桥营村还流存着三步两孔桥、二柏架葡萄、茶锅地、石头猪地、脚河等观音文化传说及遗迹。因此,石桥营村被誉为观音文化第一村。

C

“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

穿行在石桥营老村的胡同里,大街上一户丁姓居民院墙上的连环壁画很是吸引人。

壁画的名字叫《垒驴》,画的是一则“捌子遇见倔驴”的趣事:有个老汉清早赶着驴去拾粪,一会儿工夫就拾了两大筐,可他那驴有点瓤岔(弱),走着走着卧那儿不动了。老汉连拉带拽,驴就是不起来。老汉气得不轻,坐地下可嚼(骂)开了,他越想越恼,干脆搬石头把驴垒了起来。生动的图画配上诙谐的方言文字,让人忍俊不禁。

吕长坡说,这是石桥营的后代、清华美院艺术硕士任晓嘉连续画了数天,创作完成的。“这个壁画可吸引人了,市区和附近村子不少人专程来这儿看呢。壁画上的事就是石桥营村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

作为石桥营村走出的文化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学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了石桥营(香山街)民俗文化的个人调查。他说,石桥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个有名的“故事窝”。在石桥营村,讲故事叫“说瞎话儿”,包括神话、传说或故事、笑话等,会讲并能讲得多的人被称作“瞎话儿篓子”。

任学说,小时候,在自家院内树荫下、炉火旁、床头上,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都会兴致勃勃地说一些“瞎话儿”,以娱乐小孩和家人。

“说瞎话儿是历代石桥营人学习和体验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熏陶着村民,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因而得以传承不辍。”任学说,在他的影响下,学美术的儿子任晓嘉已经创作了6部“瞎话儿集”。

2007年,石桥营成立了13人组成的民俗文化调查组,展开大规模调查,并撰写了调查大纲《石桥营村民俗普查纲目》《石村庙会民俗普查纲目》等。2014年,任学、任国卿等人主持编著《平顶山石桥营民俗志》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15年6月,平顶山石桥营观音民俗文化协会在平顶山市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村里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开办了“石桥营故事大讲堂”,促进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

2019年12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平顶山分卷》出版,全书共收入故事477篇,其中“石桥营故事”收入44篇,占全书的9.2%。这与该村民间故事资源丰厚、村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保护与传承是分不开的。

任学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市民协将帮助石桥营村积极申报中国故事村,打造“石桥营故事”民间文学品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故事”和“石桥营故事”传承人,将保护和传承制度化。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