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楼沧桑六百年 完颜后裔代代传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楼沧桑六百年 完颜后裔代代传

清朝进士高三畏家的老宅仅余两座配楼
被砌在墙上的古碑
村民家古老的大门
 

□本报记者 王春霞 文/图

郏县安良镇有一个高楼村,那里八成以上的人姓高,但这个村的高姓人却说,他们是金国皇族完颜的后人。经过600多年的繁衍迁徙,这支高姓完颜后人如今已遍布郏县多个村庄,有9000多人。

“我虽然姓高,但我是金国皇族完颜的后人,只要进我们高氏家谱的人都知道。”如今,在市区工作的郏县人高先生常会对朋友这样介绍家族的历史,他还把自己的微信名取为“完颜后人”。

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遗民为何会流落至郏县呢?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村又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带着诸多疑惑,走进高楼村,一探究竟。

落寞古村藏着完颜后裔

从安良镇西行约两公里,就来到了高楼村。前石公路穿村而过,郏县广阔渠从村子东面流过,村口一座红石桥架在广阔渠上,名曰东风桥。

这座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桥身上雕刻的“愚公移山”“自力更生”等标语显示着时代的特色,其建筑雕刻工艺精湛,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道两旁的两层小楼,街角新修的小游园,村委会大院门前的小广场,乍一进村,似乎看不出古村的模样。待走进村子深处,行走在宽窄不同的巷道里,那些斑驳的老门楼、古老的辘轳井、破旧的深院古宅,才显露出悠悠岁月留下的印记。

高楼村党支部副书记高立奇和从高楼走出去的退休教师高孝廉、郏县烟草系统退休职工高金志均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他们在村里走街串巷行进中讲述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故事。

“高楼是安良镇最大的行政村,包括高楼、新高楼、后王庄、孙垌四个自然村,全村900余户3000多口人,80%以上的村民姓高,这里的高姓村民都是金国完颜的后人。”高立奇这样说。

东风桥的桥头立着一块巨石,正面写着“高楼”二字,背面则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古时称马楼,元朝末年女真族金国后裔完颜简、完颜德仁,郏县高氏始祖父子带领族人为逃避战乱迁徙到此,隐名埋姓,指高山为姓改完颜为高氏,改马楼为高楼。”

在村里管文化工作的村民高新亚指着这段文字说:“这是我们村两年前立的碑,专门找人刻下了我们村的历史,这些字上面的油漆,我涂了好几遍呢。作为完颜后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

随着时代变迁,高氏完颜后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容貌及风俗已经完全汉化,但仍遗留下了不吃马肉和不开油坊的习俗。“金国是马上得天下,所以世代敬马。古法轧油是哪儿高打哪儿,不开油坊是不能打‘高’之意。”高立奇如此解释道。

女真遗民为何流落郏县?

在高氏完颜后人捐资修建的祠堂里,保存着一通石碑,这是高楼村人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家族的碑碣。因年代久远,碑上字迹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碑上记载的郏县高楼一至六世先祖的名讳,碑文最上部有“高氏始祖元封侯讳德仁”字样。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高氏家族历史、续修郏县《高氏家谱》的高孝廉说,目前从家族传下来的家谱及有关碑文记载可以了解到,郏县高氏始祖是完颜简(后改名高万招),元代被封万户侯,其大儿子名德仁,被封忠勇侯。元末明初,元军战败,完颜氏一族四散逃生,完颜简携全家从湖北枣阳县来到郏县擂鼓台山中隐居,指山为姓,改姓高。

为防被斩草除根,完颜简的三个儿子随后分散三处:大儿子德仁留在郏县,二儿子德备随两个祖奶奶(白头奶奶、黑头奶奶)迁居南召;完颜简则带着三儿子德昌回辽宁老家,但是否回到辽宁或定居他处,尚不可知。

保存至今的清末修订的郏县《高氏家谱》序中写道:“我高氏先世为湖广枣阳人,万招公生三子:长曰德仁,卜居郏县;次曰德备,徙居南召;三曰德昌,随父避居辽东。南召一支,居皇后峪,辽

东绝远,后裔无闻也。”

1989年版的《郏县地名志》中,关于高楼村也有这样的记载:“高楼村原名马楼,相传,元朝顺帝时,高万招因战败躲避杀身之祸,携子高德仁等来郏县,隐居高垌,于明洪武年间,迁到马楼,除掉马楼地痞马八子后,改村名为高楼。”

高垌,距高楼不远,位于郏县擂鼓台山东麓。相传,元末高姓来此隐居,“因始居土垌故名”。

高万招系何许人,与金国完颜氏又有什么关系呢?

高孝廉说,金国的开国皇帝是完颜阿骨打,只有皇族才姓完颜。为什么说高万招即高姓始祖完颜简呢?这是因为,南召县皇后乡也有一支高氏完颜后裔,当地纸坊沟高姓人保存有一通明代墓碑,碑文与郏县《高氏家谱》所载内容一致,可以相互印证。

在南召县保存的这通碑上记载:“我始祖讳简,世居辽阳义州卫(今辽宁义县),元时曾封金牌万户侯。迄我太祖受命,有我完颜氏始祖母曰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生我曾祖曰德仁、曰德原(郏县《高氏家谱》叫德备)、曰德昌,而葬祖母于是,地名纸坊沟……”

不仅碑文中出现了“有我完颜氏”字样,而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任崇岳曾在《河南省南召、郏县的女真遗民》一文中分析认为:碑文中的白头奶奶、黑头奶奶当系完颜简的妻室,白头奶奶在前,似应为嫡,黑头奶奶在后,似应为庶。而白、黑不像两位始祖母的姓氏,倒像是暗指长白山、黑龙江,因为金代的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虽然完颜改姓为高,但仍然留下了祖先的蛛丝马迹。南召当地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岁末腊八粥吃咸的,并用大碗盛饭敬祖,意取碗盐——完颜谐音;每年除夕下午,由晚辈去老坟地背奶奶回家过年,俗称背奶奶。

任崇岳认为,朱元璋崛起于江淮一带,在统一天下时,遇到了完颜德仁等元朝官员的顽强抵抗,抵抗失败后北上避难。这就是这支女真遗民流落河南郏县的缘由。

曾出过166位有功名之人

高氏完颜后人在高楼扎根后,繁衍生息600多年,逐渐枝繁叶茂。有些流迁他地,形成多个支派。高孝廉说,据本次修谱统计,目前在谱总族户近千户,总人口已近万人,遍布郏县十个乡镇,以及全国多个县(市)。

作为2013年首批入选的河南省传统村落,高楼村至今还留存着不少古建筑、古井、古树等,显示着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徜徉在古代与现代交错的村巷里,“传统村落修复区”的牌子不时映入眼帘。

其中一个亟待修复的老宅是“进士第”。这里原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高三畏的故居,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

“这个四合院有着高大的门楼,大门口有九层红石台阶,左右石狮把门,门口西侧墙上有一溜拴马石,大门口东侧还建有一座过街牌坊,雕花窗棂,飞檐走脊,立柱上雕刻着龙凤鸟兽,门额上刻着‘进士第’三个大字……”高立奇记忆里的“进士第”蔚为壮观。

高氏完颜后人人才辈出,历代皆有报国英才。高孝廉说,从郏县《高氏家谱》中查阅统计,仅明清两代,高氏家族就出了2名进士,4名举人,国子监、府、州、县学的监生、贡生、庠生则更多,共计160名。其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就是乾隆年间的进士高三畏。

高三畏早年丧父,少年苦读,因家境贫寒,直到40岁才凑足路费,进京考取了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员外郎、杭州知府等职,为官清正。告老还乡后,扶危济困,深受高氏族人敬仰。

据传,高三畏返乡后,有一年,郏县大旱闹饥荒,他为救济族人,将正在建设的宅院工程放缓,组织在家族人全部到工地干活,干活管饭,帮助族人度过了饥荒。

遗憾的是,岁月更迭,“进士第”当年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堂楼、牌坊、前院、临街楼、过屋楼及西跨院都没有了,如今仅剩后院的东西配楼,原是佣人居住的地方。

院子的主人迁居郑州,隔着一段新修的镂空院墙往里看,仅余的东西配楼虽已破旧,但结实的灰砖墙体、精致的木窗棂仍能想象当年的辉煌。

突然,高孝廉惊呼道:“这半截恩荣碑咋跑到这儿了呢?”原来在新修的院墙上竖着一块残破的半截石碑,“恩”字仅可见心字底。他说,这是高三畏故居里遗留下来的老物件,得好好保存起来。

在原“进士第”牌坊不远处,至今还留存着一口辘轳古井。井台上的辘轳早已停用,井口下了好几根汲水的塑料管。

“这里原是高三畏家的后花园,这是用来浇花的水井。井深25米,水很甜,从来没有干过,直到现在我们还吃这井里的水。”家住古井旁边的村民高麦旺说。

高立奇说,像这样的古井,村里一共有9口,多是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