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希望的田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希望的田野

 

山路弯弯,瘦得可怜,陡得可怕,从沟底盘旋着,蜿蜒而上,一直伸向山的半腰。

路的尽头,大山深处,是何家岭,鲁山县土门办事处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

说是自然村,也就两三户人家,几所土墙青瓦的老屋依山而建,孤零零的,掩映在密林深处。屋顶青瓦的缝隙里,长满荒草和瓦松,经风历雨的墙上,一道道深深的裂缝邀冷风进屋作伴,静静吞噬时光。村口悬崖边,一棵粗壮的栎树虬枝硕叶,傲风立雪,像一位苍老而健在的老人,守望着乡愁,也像在翘首期盼着什么,一次次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何家岭四周峰峦耸峙,雾霭流岚,绿水长流,生态环境优美。然而,层峦交错的美丽背后,最悲凉的莫过于“贫穷”二字。

村民王玉芝的家就在这里。

那是十几年前的冬天,凛冽的寒风裹着阴霾扑打着小村,也扑打着一个摇摇欲坠的家。那一年,王玉芝在外打工的儿子因刑事案件走进高墙。不久,心灰意冷、生活无望的儿媳,抛下6岁的大孙子和襁褓中不满10个月的小孙子离家出走,杳无音信。丈夫何青承受不了这一连串打击,一病不起,这个原本就拮据的家庭天塌地陷。关键时刻,是党和政府给她家送来救济款、慰问金,办理了低保、大病救助。

王玉芝不会忘记,2014年的一个秋日,白霜初降,红叶满山。那天中午,一位上校军官和几位身着军装的人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带着棉衣、棉被、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走进了她的家门。县人武部与她家结为帮扶对子,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经常到她家看望,认真研究论证,争取小额贷款和扶贫项目,先是扶持她家养猪,后又利用资源优势尝试食用菌种植,再接着发展肉牛养殖,王玉芝一家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2016年,土门办事处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实施“挪穷窝”“拔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土门村东寨门外建设了“阳光小区”,在土门河南岸建设了“幸福家园”,集中安置113户政府兜底贫困户和80户家住深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精准识别,王玉芝一家成为其中之一,并于2018年秋乔迁新居。

王玉芝平时起的特别早,早起凉快,而且能多干活儿。但那一天,王玉芝不是早起,而是头天夜里压根就没睡着。因为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要来帮她搬家了,搬出世代居住的深山,到山下的高楼里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年,扶贫政策一项项的落实,安排公益性岗位、企业带贫分红、粮食直补、教育补贴……绣花功夫般的精准扶贫,让王玉芝与无数个和她一样的贫困户得到了实惠。她的家在阳光小区1号楼的五楼,是一套三室两厅双卫、面积达125平方米的新居。

那天的天格外好,碧空如洗,那天的阳光格外明亮,灿烂而温暖。阳光小区6栋造型新颖的住宅楼整齐排列,在青山环抱下如清秋般静美。楼前的草地、花坛里,芳草青青,月季花、格桑花争奇斗艳。王玉芝一脸灿烂笑容,满脸的皱纹聚在一起,像是一朵盛开的山花,蓄着风霜和磨难,也溢满幸福和满足。

“活了大半辈子,这是我以前想都想不出的,也是不敢想的!”说起这些年的变化,王玉芝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她手指家电齐全的新房感慨万千,“像我这样易地搬迁到这儿的贫困户共有80家,还有100多家政府兜底户在河对岸的幸福家园。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小区紧邻公路、学校、卫生院,还成立了联合党支部、管理服务站,各种保障措施都非常到位。党和政府一心为老百姓好,我们打心眼里感激!现在,儿子出来了,在一家宾馆做厨师,月工资好几千,刚又娶了媳妇。大孙子今年已经上大二了,小孙子也上了初中。我们商量好了,等孙子大学一毕业就让他当兵去,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

时光无声流逝,绚丽的晚霞渐渐铺满天空。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上,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灯光在树影间摇曳,构成一幅流光溢彩的图画。忽然,欢快的舞曲响起,文化广场上不知何时聚集了一群衣着光鲜的山里女人,她们脸带笑靥,手持红绸和彩扇,在晚风与旋律中翩翩起舞。那一道道红绸如跳动的火焰,映照出脱贫人家红红火火的日子。

◎李人庆(平顶山鲁山)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