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珍藏62年,再忆往昔
儿女远游,再难聚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珍藏62年,再忆往昔

▶1958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高秀珍照了人生中第一张照片
▼如今85岁的高秀珍仍下厨做饭,厨艺依旧
 

□本报记者 范丽萍/文 李英平/图

家住新华区西市场街道优胜街社区17号楼的高秀珍,今年85岁,精神矍铄,十分健谈。6月15日,她拿出自己珍藏了60多年的老照片,回忆起她参与矿区建设的那段时光。

“这是1958年我刚参加工作时照的,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张照片,平时都夹在镜框里,可稀罕。”高秀珍说,她是农村穷苦家庭出身,当过文艺宣传员、生产队队长,后来招工到原矿务局第一建井工程处参加矿区建设。那个时候,社会物资条件匮乏,照相馆也非常少,拍照片是件很奢侈的事。为了拍好照片,她做了一件当时最流行的灯芯绒褂子,梳着两条大辫子,很年轻,也很上镜。照片冲洗出来后,她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

后来,高秀珍又到照相馆翻拍放大了一张,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她说:“或许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一张普通的老照片,但对于我来说,它不仅记录了我的人生历程,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放,时间越久,记忆越深刻。”

高秀珍的自述

1958年,我从叶县老家招工到原矿务局第一建井工程处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西区马道矿参加房屋基建,包括医务所、职工及家属宿舍、职工食堂等。当时的房子都是黏土砖房,用来盖房的黏土砖都是我们连队一块一块脱坯烧制的。

参加矿建 脱坯和泥样样行

整个连队有120人,其中男的40名,女的80名。当时我23岁,劳动能力强,思想活跃,再加上以前就是村里的生产队队长,所以连队里的人从不小看我,还推举我为“劳动模范”、“劳动标兵”、生产连长。

脱坯、和泥是比较累的活儿,不光手脚并用,还有一定技术含量。泥和不匀实,缺少黏度不成型;坯子脱不好,扣在地上就会烂。大冬天,我都是脱了鞋站在泥里踩,真叫一个冷,没个几百下、上千下的踩踏,泥是和不好的。不过好在砖场设在有山有水的朱家坡,就地取材,也省了大伙儿不少事。

头天下午和好泥,次日凌晨4点起床脱坯。当年大伙儿给我编了一段顺口溜,至今难忘:朱家坡,四面都是山;中间露着一块天,高连长搬着坯子跑得欢!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基本上没人偷懒。有几位从长葛来的姐妹,干了一天活儿,晚上还要纳鞋底,真让人佩服。

抽调食堂 经受考验加油干

在砖场干了三个月,临近春节的时候,我被抽调到矿区机关食堂做服务。

那时在食堂工作,不像现在的饭店有明确的分工,端菜、蒸馍、擀面条、擦桌子、择菜……啥活儿都得干。我在家里排行老大,经常干家务,所以这些活儿对我来说都很容易。

食堂班长看我干活仔细又麻利,还曾故意把一二十张饭票撒在餐桌下考验我。当时,我并不知情,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发现了饭票,心想捡到东西都应上交,就赶紧把饭票整理好交给了班长,受到夸奖。自此,食堂里有什么重要的安排,班长都让我去。

在食堂工作的那两三年,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快乐的,也与领导、同事结下了深厚情谊。原本我以为会一直在食堂干下去,但没想到1962年又被调到一矿,而这之后,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我已儿孙满堂,生活无忧,过上了安享天伦的日子。但每每看到家里的老照片,往日在砖场、食堂干活的场景就会涌上心头。我多想再回去看一看那里的变化,找一找青春的记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