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涅槃凤凰的绚丽华章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6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楚龙骧:
涅槃凤凰的绚丽华章

许公宁编钟(复制品)
垂麟纹升鼎
跽坐铜人
蟠虺纹铜饰件
 

□本报记者 吕占伟/文

禹舸/图

从备受轻视的南方蛮夷到意气风发的春秋霸主,楚国就像它的图腾——凤凰一样不断进取,浴火重生。但盛极而衰,这只凤凰最终走向沉寂,消逝在战国末期的硝烟里。

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也是楚文化形成、发展、怒放的历史。兼容并蓄、浪漫诙谐的楚文化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汉文化,楚风显著的青铜铸造工艺、屈原宋玉的浪漫华章、百折不挠的楚人精神,就如同凤凰涅槃一样,在地下得以重生,在现实得以延续。

两千多年过去了,楚文化烙刻在古应国的印记,随着一座座墓地的发掘和一件件文物的出土,逐渐清晰。“文物虽不能开口说话,但凝聚了很多故事,见证了时代的兴衰。”5月30日,平顶山博物馆研究馆员娄金山说。

凤凰起舞·应国 墓中铜器

楚庄王时代,楚国称霸中原,吸收中原文明长处的同时,以楚鼎、楚歌、楚舞、楚冠、楚服为表征的“楚风”也在中原诸侯国风靡开来。楚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在春秋战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

5月29日上午,在平顶山博物馆“楚汉风云”展厅,一件出土于应国古墓的铜鼎器身轻薄,足细高,看起来与中原地区古朴重拙的铜鼎风格差异较大。“这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铜鼎。它的发现,说明当时江浙一带的吴越文化已经传播到中原地区,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见证。”市文物局考古工作者、副研究馆员孙清远说。

另一件细高足铜盏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此铜盏同样出土于应国墓地,通体饰蟠螭纹,矮细蹄状足。“与楚文化区内的铜盏形制迥然不同,这是一件春秋晚期晋国的铜盏。它的发现,揭示出当时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文化已渗透到楚国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是南北文化融合的又一见证。”娄金山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姬姓应国自周成王时被分封立国于山西,后为拱卫周王室、抵御南方诸族入侵而迁至沙汝河一带,其中心区域在今平顶山一带。进入春秋时期,周王朝逐渐衰落,应国南边的楚国日渐强大,走向了图霸中原的道路。公元前680年前后,应国被楚国所灭,沦为楚国的附庸。

凤凰咏叹·垂鳞纹升鼎

与应国墓中出土的铜鼎形制相近的,还有2002年在叶县许岗许公宁墓中出土的升鼎。

叶县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楚国除了不断在此修筑长城外,还把不少贵族封在此地,因此留下了不少楚国贵族墓。

2002年3月,考古专家在叶县发现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出土的器物有束腰升鼎、编钟,墓中兵器有“许公宁之车”戈。经专家认定,此墓主人是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

5月30日,记者在平顶山博物馆和叶县县衙博物馆均看到了这种升鼎。此鼎的主要特征是束腰鼎腹,鼎身以垂鳞纹和纤密的蟠虺纹构成韵律感极强的主体纹饰,有着楚国升鼎典雅的束腰鼎腹和飞翼般的鼎耳,6个回首、塌腰的龙形兽伏于鼎口。

“此鼎器形硕大,纹饰精美,体现了当时许国在楚文化影响下高超的铸铜技术和装饰技艺,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暗合。”娄金山说,“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出自《墨子·兼爱》,讲述了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将自己养成细腰,每天只吃一顿饭;每天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楚灵王还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其大兴土木所建的“天下第一台”章华台,因宫女常在里面轻歌曼舞,又称“细腰宫”。

楚国的“细腰”鼎为何会出现在许国国君的墓中呢?娄金山说,鼎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本来只是储存和烹煮食物的容器,却常被作为礼器使用。当时的许国已被楚国控制,这件重器应该是楚国所赠。

凤凰鸣唱·许公宁编钟

许公宁墓中除了升鼎,还有编钟。“编钟始于商周,是当时贵族祭祀祖先和款宴宾客使用的乐器,所谓‘钟鸣鼎食’,说明了它的重要意义。”娄金山说。

5月30日上午,在叶县县衙博物馆,67岁的楚文化研究专家、叶县文化局原局长李元芝指着一套气势宏大的编钟和一组表情夸张的人偶向游客解说:“这就是许公宁编钟,37个钟磬依据音律高低,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这12个跽坐铜人,形制相同,诙谐拙朴,应是用来悬挂编磬的。”

曾担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的王子初教授认定这套编钟的铸造时间应在公元前700年以前,是目前国内出土编钟中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音质最好的一套;每个钟均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一反古代‘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规范,包含了7种音阶,因此弥足珍贵。

“一座墓葬中同时出现了中原风格浓郁的编钟和楚文化风格浓郁的垂鳞纹升鼎,这说明叶县当时处于南北文化结合部。”李元芝说。

编钟和升鼎为何会出现在许国国君的墓中?李元芝解释,许国是西周时期的姜姓诸侯国,最早建都于河南许昌一带,公元前576年,许国国君许公宁为了使国家免遭北方强敌晋国、郑国的进犯,在楚王授意之下南迁。

“许国迁都到叶以后把它带了过来。如果许国不是楚国的属国,楚国是不会赠送钟鼎之类青铜器的,因为害怕受赠方将其回炉炼成兵器,壮大军事实力。”

当天上午,在叶县县衙编钟演奏厅,许公宁编钟同比例复制品演奏正在进行。身着楚风服饰的女子手持各种敲击乐器协奏,钟鸣声清脆入耳,回响不绝,将听者带入雅致的春秋礼乐时代。

凤凰印记·惊艳的“失蜡法”

叶县县衙博物馆展厅陈列柜内一件造型精美的铜器——透空蟠虺纹铜饰件同样引人注目,其大小仿若孩童脖颈里佩戴的长命锁,但器物内腔是空心,构造复杂,有多种纹样对称组成,是先秦工匠运用“失蜡法”精密铸造工艺制成的贵族饰物。

李元芝说,“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即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这个饰件出土于许公宁墓,铸造年代在公元前547年或稍后,证明了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失蜡法’这种先进铸造工艺,修正了‘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的错误认知。”李元芝说。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