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风流韵临沣寨 绿树红石水潺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风流韵临沣寨 绿树红石水潺潺

朱紫峰家的绣楼
百岁老人王金榜在500年树龄的皂角树下乘凉
 

□本报记者 牛超 文/图

临沣寨位于郏县堂街镇境内,下辖五虎庙、宋庄、临沣寨和临沣4个自然村。我们通常说的“临沣寨”指的就是临沣寨自然村,它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因红石寨墙和“汝河南岸第一府”朱镇府宅等明清古建筑群而名扬全国,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生态博物馆”之美誉,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29日,在临沣寨保护与利用办公室主任尹亮亮的带领下,车子沿着平坦的乡间公路驶向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村落。

A

建于洼地百年不涝 因临沣溪而得寨名

“到了。”车子从堂街镇驶出约半个小时后,尹亮亮指着一片绿树掩映的地方说。

郁郁葱葱的树林后,一座红色的寨院若隐若现。走近,红石寨墙气势雄伟。寨墙上,道路宽敞平整,跑汽车都没问题。据尹亮亮介绍,临沣寨始建于明末,当时是土寨墙。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朱紫峰三兄弟发达后,对寨院进行重修,并用红石对寨墙进行了重建。临沣寨有3个寨门通往村外,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分别起名“临沣”“溥滨”和“来曛”。“‘临沣’因临沣溪而得名,也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溥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来曛’则取自《诗经》中的‘曛风南来’。”尹亮亮说。

在临沣门,两扇厚重的大门敞开着,外面包裹的铁皮已锈迹斑斑,不少地方脱落后露出里面的柏木。铁皮上,“同治元年”“在壬戌”的字样清晰可辨,还有不少子弹、刺刀留下的痕迹,无声述说着临沣寨的古老历史。

尹亮亮家在郏县姚庄回族乡解庄村,研究临沣寨历史20多年。他说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说附近有个寨子还有寨墙,但从未去过。2000年8月,因雨水过多,上游竹园水库水位暴涨,当时在堂街镇政府上班的尹亮亮和同事赶到地势低洼的临沣寨动员村民转移。“寨内的老人都不走,说寨子防洪,没事。”尹亮亮说,他们再三做工作,无奈村民态度坚决,只好在寨内做了充足的防洪准备。事实证明,临沣寨真的“不怕洪水”。事后,尹亮亮查询历史、走访老人,得知在民国28年(公元1939年)、1957年和1980年,临沣寨附近发生过3次大洪水,临沣寨都安然无恙。

原来,秘密就在寨门旁的“突起”处。说是“突起”,其实是寨墙向外延伸出一部分,高度只有寨墙的一半,近1米厚,中间有两道石槽,就是两道防洪闸门。汛期发洪水时,村民将木闸板插入石槽,里边用沙袋填实,关上寨门,就可防止洪水进入寨内。

不仅如此,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还有向寨外排水的暗道,攻守自如,让人不得不叹服百余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

寨墙外,有一条用红石板铺成的小路。尹亮亮说,这条小路曾是明清时的官道,南达云贵,北通幽燕,是车队、马帮、商旅、行人过往的交通要道。此外,寨墙外还有内外两道护寨河,可通达长江,交通便利。遗憾的是,现在护寨河中没水了。不过,据尹亮亮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引水工程,计划用旅游收入来“养”文物。

B

“汝河南岸第一府” 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走入寨内,随处可见三合院、四合院。这些院子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在这些古建筑群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朱紫峰家的宅院,门楼比其他院落明显高出一截,飞檐斗拱,木雕彩绘,气势恢宏。

据尹亮亮介绍,临沣寨原为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一支朱姓人家移居至此。清道光和咸丰年间,朱家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发迹,其中朱紫峰官至盐运司知事,老大朱紫贵为议叙修职郎,老二朱紫云做到了州同。“我们说的‘汝河南岸第一府’指的就是朱紫峰的宅院,三路五进的四合院建筑群,门楼高达6米。”尹亮亮说。

走进宅院,入门是一个狭窄的门厅,然后是天井。转过一个角后“别有洞天”,耳房、书房、客厅、戏台……柏木门上的浮雕图案、多层弧形石板做的门洞拱顶、每层石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等,无不透露着当年的繁华显赫。“朱氏三兄弟的宅院都是按明朝王府规制建设的,虽是以中轴对称、一进多院为主,但为了保护自身安全,院落的中轴线上没有客厅和堂楼,且院落间有许多死胡同、活胡同。”尹亮亮说。

今年61岁的朱文强是朱家的第九代子孙,他说,小时候常听家里老人讲起朱家三兄弟的故事,“朱家三兄弟分家时都是用筐来分元宝的,家里的地方大得很,方圆走八里地,走不出自家地头”。

C

500年“思乡树”枝繁叶茂 百岁老人喜欢在此乘凉

在朱紫峰宅院西院四进的长工院,有棵一搂多粗的皂角树,枝繁叶茂,树旁的牌子上写着“皂角树植于明万历年间,是由朱氏先祖从山西带来的‘思乡树’。树龄近500年,树围2.6米。”

皂角树下,一位白衣黑裤的老人正坐在椅子上乘凉。他叫王金榜,今年整100岁,红光满面,但因耳聋交流不便。王金榜的老伴申变今年90岁,清瘦矍铄。据申变说,王金榜自12岁开始在朱紫峰家当车夫,一直住在这个院子。

1951年,21岁的申变嫁给了31岁的王金榜。“我被轿子抬到这个院,下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皂角树。”申变说,那时正逢土地革命,他们家分了一幢绣楼,两层4间。后来他们把绣楼分给了孩子们,再后来孩子们搬到了寨外,绣楼也塌了,而她和王金榜却舍不得离开这里。“住了一辈子,觉得哪儿都没有这儿住着舒服。这树下面可凉快了,再热的天都没开过空调。”申变说。

离皂角树不远有一口水井,平时,王金榜老两口吃水、用水都是从水井里取。“早几年,这棵皂角树不知怎么都快死了,春天也不长叶了。后来打了这口水井,皂角树又活了,而且越长越旺,树枝都拖着地了,修剪了好几次。”申变说。

现在,寨内有居民135户共578人。寨内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有11座,此外,还有3间明代老屋。从明末至今一应俱全,在时代上没有缺环。2002年,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考察临沣寨后感慨:“紫禁城9999间半的古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的,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三间。寨内民居建筑从明至清,非常集中,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