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远古先民的智慧之光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0年6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初始:
远古先民的智慧之光

中山寨骨笛
石磨盘、石磨棒使用示意图
 

开栏的话

平顶山,北依嵩岳,南眺江淮;承秦岭之脉,牵滍汝之水;揽中原之气,擎平坛之峰。史有鹳鸟争鱼,陶画惊世;鹰隼展翼,金玉琳琅;许楚龙骧,钟鼎锵鸣;昆阳马嘶,铁淬剑铧;钧汝并峙,天开自然;文集市喧,人文脉传。文物以证民智,史诗还谱新章。

在平顶山博物馆序厅,镌刻在一块玉鹰状碑刻上的“前言”,尽现鹰城大地远古以来的文物文化,引人遐思迩想。

今年的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就是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为展现鹰城厚重多彩的历史,彰显平顶山人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听文物讲故事”。

□本报记者 王春生/文 禹舸/图

盘古开天地,往来成古今。山川秀美的鹰城大地上,谁是最早居住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先民?他们创造了怎样的史前文明?留下了怎样的遗迹和传奇?

连日来,记者一行相继赶赴平顶山博物馆、汝州博物馆、汝州中山寨遗址、郏县水泉遗址等,聆听鹰城文物故事,探寻远古先民的生活遗迹、生存智慧,感受鹰城大地古老厚重的人文历史。

张湾尖状器、石核:

百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

“平顶山地域内早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了。”5月21日,在平顶山博物馆序厅里,站在张湾遗址专题展示点前,平顶山博物馆研究馆员娄金山介绍说。

娄金山所说的张湾遗址位于汝州市寄料镇张湾村,是一处约5000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早于陕西“蓝田人”,晚于云南“元谋人”。

让娄金山感到自豪的是,平顶山周边地区近些年来发现的“许昌人”“栾川人”,距今都在12万年以内,“张湾遗址的年代明显要比这两地早得多”。

采集于张湾遗址的尖状器、石核两件远古时期的旧石器,静静地躺在汝州博物馆展厅内,其中的尖状器呈三角形,粗大厚实,石核呈梯形,显得单薄。

有着30多年田野文物调查经历的汝州博物馆文物研究专家陈宏焱说,尖状器是用来挖掘植物根茎的工具,石核是制作石片石器的工具。“那时候,生活在张湾一带的先民可能先把石头砸开,再找出里面最坚硬的部分,来打制成石核。”

陈宏焱说,在旧石器时代,石核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石器,遍布世界各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最晚阶段。在张湾遗址除采集到尖状器、石核外,还发现有犀牛、野牛、鹿等动物化石,还有非常罕见的长鼻三趾马化石。“大骨头化石特别多,一种是大象骨头化石,一种是三趾马骨头化石。”

水泉石磨盘、石磨棒:

先民开启农耕文明

百万年的漫长时代过去,人类进入到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由原来的打制石器变成了磨制石器,生活在平顶山地域的先民们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学会了使用磨制石器。

在平顶山博物馆“山下故原”展厅展示的石磨盘、石磨棒中,两个较大的石磨盘上均放置有石磨棒。石磨盘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一个呈鞋底状,底部有柱状矮足,一个为长条形,底部无支撑物,制作规整、精致,盘面平整。石磨棒均为圆柱体形,长短、大小不一。平顶山博物馆馆长尚彬说,这些石磨盘和石磨棒都是郏县水泉遗址出土的,是裴李岗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主要用于谷物脱壳。

裴李岗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我省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我市郏县水泉遗址、汝州中山寨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区域。

展厅里展出的石斧、石镰,也多出自水泉遗址。娄金山说,这些石斧尽管是石制的,但硬度很大,“器物的硬度分为十度,金刚石的硬度可达十度,这些石器的硬度都在七度以上”。水泉遗址还发掘出不少陶器,有红陶壶、红陶罐等多种器型,“这些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具,用来装食物”。

水泉遗址位于郏县安良镇水泉村东的一片高岗上,金色麦浪翻滚。麦田边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市文物保护单位”“水泉遗址”等字。

已经退休的郏县博物馆原馆长王光耀说,整个水泉遗址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1986年至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在这里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发现百余座墓葬、80多个灰坑、两座陶窑及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是远古先民辟荒种地、开启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其中1989年发掘出土的一把“锯齿石镰”,因刃部带锯齿,极为少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很聪明,充满智慧。”王光耀说,水泉遗址发现的石磨盘石质很粗糙,“表面不光滑,粮食放上不容易掉下去;石铲是铲地用的,很光滑,铲地时不会沾泥土。”

“裴李岗文化是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水泉遗址出土的文物价值很大,如果早一些发掘,可能就被称为水泉文化了。”以前的情况让王光耀颇感遗憾。

中山寨骨笛:

7000多年前的定音器

与郏县水泉遗址一样,汝州中山寨遗址同样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山寨遗址著名的文物是一支距今7000多年的骨笛。

“这支骨笛经鉴定是远古时期用来校音的笛子,别的音准不准时,以这只定音器的音为准,堪称是音乐史上的奇迹。”在平顶山博物馆“山下故原”展厅,看着汝州中山寨遗址展柜中小巧的骨笛,尚彬介绍说。

骨笛不长,两端残缺,笛身有两排错位排列的9个小圆孔。尚彬说,馆里展示的是骨笛的仿制品,原件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经考证应该是十孔骨笛,可惜的是出土时因多种原因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中山寨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镇中山寨村,村子里一块石碑上刻着中山寨骨笛的简介。汝州市文物局局长李宗武说,这支骨笛是1982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汝州市文物工作队发掘出来的。

出土于我省舞阳县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8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出土最早、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中山寨骨笛与贾湖骨笛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贾湖骨笛无论有多少音孔,均有序地排成一个竖列,而汝州中山寨十孔骨笛则排成两竖排,每竖排有五个音孔,两排音孔呈交叉状,两个音孔之间的距离大,且音孔排列过密,两手手指无法将十个音孔全部按住。

李宗武说,中山寨骨笛用鹤的尺骨制成,其发出的系列音,除了第一孔与第二孔之间为大二度之外,其他皆为小二度;在第一孔与第二孔、第二孔与第三孔之间分别为200、100音分,这个全音与半音的音分值与十二平均律的全音与半音的音分值完全相同。

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所构成的七声音阶形式是代表当前音乐发展最高水平的音阶形式。“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能如此精确地计算出音孔位置,这是汝州先民对中国音乐的重大贡献。”李宗武说。

“从百万年前我市地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出的灿烂文明,可以说我市先民在文明初始阶段的生活充满着智慧之光。”对于我市悠久的文明史,尚彬言语里透着自豪。

我市考古界人士说,距今约百万年的汝州张湾遗址被发现后,多年以来,考古界一直在致力寻找与张湾同一时期的其他遗址,以期能有更多更大的考古发现,目前已在宝丰与汝州交界处的一些山洞里发现类似遗迹,并正在发掘中,相信不久的将来,百万年前生活在鹰城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们,会有更多的传奇再现。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