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梨盛叶茂 笑在脸上
瓜熟农乐 甜在心头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盛叶茂 笑在脸上

杨向科(右)与五保老人赵老根在一起
 

□本报记者 胡耀华 文/图

“这么旱的天,成活率还不错哩。”

“这也多亏咱打的灌溉井,全派上了用场。”

5月15日下午,鲁山县仓头乡赵竹园村一片花生地内,望着一棵棵长势旺盛的梨树,杨向科与郜友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努力打造村内产业

杨向科不仅是仓头乡乡长,还是赵竹园村包村干部。郜友军在鲁山县供销社工作,于2017年5月任赵竹园村第一书记。

虽然两人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帮助村民富起来。也正因如此,赵竹园村“百亩果园”诞生了。

“说是百亩,实际不止,有400多亩呢。”赵竹园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王熠光说,400多亩地种的有梨树、花椒树,多数都是贫困户种的。此外,村里还成立了生猪养殖“千头线”,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还另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赵竹园村位于仓头乡西部,与观音寺乡相邻,全村374户1385人,贫困户163户575人。

“这些梨树都是年前栽种的,明年就能挂果,预计5年后这里便是花果山。”杨向科说,该村丘陵多,土质更适宜种植果树。

极力改善人居环境

杨向科是2018年来到赵竹园村的,那时候村里虽然已有所改变,但基础设施薄弱,村里村外仍然脏乱不堪。

“当时村内流传着两个‘不可能’,一是村内垃圾多,不可能彻底整治;二是村里9年没修路,不可能再修通。”杨向科说,从去年开始,仓头乡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对全乡展开修路行动,赵竹园村自然少不了,先后修路两处,打通了该村大块地到海关路的难点路段。此外他们又争取资金打造了6眼饮用水井和两眼灌溉用水井,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还筹资建设了文化大舞台,一到农闲时,村民们欢聚一起载歌载舞,热闹极了。

为整治环境卫生,杨向科给村干部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原有3名保洁员的基础上,每周一次由村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打扫村内卫生。久而久之,村里的垃圾越来越少,村民卫生意识逐渐提高。

“原来俺村不像样子,村部门前荒芜一片,现在一改往昔,变成了美丽一片。”赵竹园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昌说,村里的贫困户也由当初的163户575人降到了现在的5户11人。

多项政策助力扶贫

“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提起扶贫,村民马耀利说。

马耀利因妻子常年有病,2013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去年春,杨向科得知马耀利有养蜂技术,便和郜友军一起建议其养蜂,并协助其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购买了25箱蜜蜂和养蜂设施,当年便产生了效益。

“现在我家蜜蜂已发展到了40箱,年前到现在收入两万多元。”马耀利说,扶贫政策好,干部们更是一个比一个热心,不仅为他家申请了低保,还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给妻子办理了残疾申请补助,这样养殖、种植有补助,外出务工也有补助。去年他流转了10亩地种植香梨,预计3年后挂果。

69岁的赵老根是五保户,房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18年,在郜友军和杨向科等人的帮助下,老人推翻旧房,盖了新房,还重建了厨房和卫生间,生活彻底改善。

“不是乡村干部和政策好,我家现在也翻不过来身儿。”村民赵合说,他家2013年被识别为贫困户,2018年在杨向科等人帮助下,用3万元小额贷款养猪,当年便有了收益。2019年,赵合将猪处理后买了20只羊,不到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卖了的不说,现在还有40多只呢。”赵合笑着说,他的生活现在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