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树叶成财 鸽声嘹亮
沃地流金 豆志昂扬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沃地流金 豆志昂扬

许冰(左)和杨红跃在查看土豆长势
 

□本报记者 李科学 文/图

大风掀得塑料大棚哗啦直响,站在地头上简直睁不开眼。5月11日一大早,鲁山县磙子营乡柳林村脱贫户杨红跃吃过饭,随手套上一件夹克,顶着风又下了地:这十多亩地是他的心头宝,一天不跑上几趟总难安心。

“红跃,又下地了?土豆长得不错,快该收了吧?”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冰走了过来。“许书记,你还别说,特色种植比种粮食强。”杨红跃咧嘴笑了。作为曾经的贫困户,52岁的他如今也是村里数得着的种植大户了。

土地流转 特色种植

路边大片麦穗随风摆动,从公路上能看到不远处几十亩已成熟的豌豆,20多名村妇正弯腰采摘。这是市供销社在对口扶贫的柳林村进行的土地流转项目,先后种过高筋小麦、花生和豌豆。

2017年11月,市供销社工作人员、柳林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冰首次来到村里,当时道路坑坑洼洼的,车都开不过来,村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于是,许冰协调修路、建文化广场、修公厕,还重建了村党群综合服务站。如今,平整的柏油路穿越两旁的麦田直通村里,道路两侧还种着香樟、石楠等观赏树种。

柳林村共有423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280人,通过帮扶,如今只剩10户12位孤寡老人尚未脱贫,计划今年兜底保障。

许冰天天惦记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增加村民收入,不断到村民家里走访,上田间地头搞调查。市供销社在柳林村建成了产业扶贫基地,成立鲁山县新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自愿加入,通过特色种植带动贫困户增收。他还协调为村里购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大型农机具,以成本价为村民服务。

首批流转了50亩土地,每亩流转金900元,对于贫困户来说,相当于每年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省下时间还能干点儿别的。打药、养护等也优先请贫困户帮忙,合作社发放工钱。“合作社模式成功,也有利于大范围带动其他种植户。”许冰说。

流汗挣来的好日子才踏实

杨红跃的地在村子西南角,种着土豆、山药、芋头等,还有个菌菇大棚。他从地里扒出几颗土豆给许冰看,只见土豆外表光滑干净、色泽微黄,“黄瓤土豆,可面了”。他也在摸索种山药,虽然产量还没达到预期,但比种粮食强多了。

其实,20年前杨红跃家境还不错,肯干能吃苦,早就盖了新房。后来,他身体变差,还要供应孩子上学,经济拮据。2016年,杨红跃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尝试搞养殖,2005年开始养长毛兔,定为贫困户后每年还有4000元养殖补贴。这两年他有腿疾,不再养兔子,一心搞特色种植,“以前种小麦,一亩两季1000元钱都不好挣到”。

不断有帮扶干部来杨红跃家里看望,分析政策、提建议,“许书记就老来家里坐”。杨红跃加入鲁山县新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又种起了平菇。1.2万个生产菌菇的种植菌包今年已收获了3批,收入可观。上初中的小儿子享受着“两免一补”;逢年过节,有帮扶干部慰问;前年萝卜白菜滞销,今年疫情期间平菇不好卖,许书记都帮着联系销路,这些他都一一记在心里。

如今的杨红跃干活比谁都拼命。“国家给了好政策,自己也得争气。流汗挣来的好日子才踏实。”

脱贫不脱政策,2018年,他家年收入达到4.3万元,去年升至5万多元。 许冰说:“他能干,是个勤快人。咱帮扶起来也有劲儿。”

打造花生种植基地

驻村两年多来,各家冷暖都时刻挂在许冰心头。扶贫关键是帮到根儿上,许冰说,长远考虑,还得鼓励贫困户靠自身能力脱贫致富。村里也得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用产业发展带动全村致富。

流转土地种植就得选择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许冰说,几轮尝试下来,还是花生的经济效益较高。他们已经买来了花生播种机、摘果机、脱粒机、筛选机等,采摘加工完直接就能出售。

配套建设的花生加工厂房正在紧张施工,麦收前就能建成。近1000公斤优质花生种子整齐地码放在合作社里,花生专用肥料也已到位,豌豆收完土地一平整好,立马就开始种植。

“近期目标是流转土地扩大到200亩,打造一个花生种植基地。”许冰说,他对柳林村的未来很看好,“只要肯干,没有成不了的事儿”。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