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积习要改
为你收藏记忆的人
一个人的电影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的电影史
——读张樯新书《带我走吧》
 

◎张旭(广东深圳)

“电影”来到这个世界,似乎是带有喜感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火车进站》等影片,在电影史上被确认为电影的诞生。

《火车进站》就是极富喜感的影片,影片只有3分钟,但影片的构思非常有冲击力:火车从银幕右上方驰入,飞驰而下……据说放映时,看到电影中的火车“撞”过来,观众惊恐四散,会意之后,意识到电影的逼真,便是惊讶和喜悦。

张樯在《电影“坐”着火车来》中说:“火车与电影,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世人是通过一列轰然驶来的火车来拥抱电影的,人们接纳了如此逼真、如此莽撞的这列火车,也意味着接纳了电影。”张樯说的“一列火车”就是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里的那列火车。

我因此揣测张樯也是认同电影“喜感说”的。他的新书《带我走吧》录入了他近年创作的37篇电影随笔,谈及中外近百部优秀影片。但是,在他谈到的影片中,悲剧片和灾难片却不多见,比如作者大谈特谈陈凯歌的《黄土地》而对其经典《霸王别姬》闭口不提,这其中自然有他对《黄土地》的致敬之意,但会不会也有刻意回避《霸王别姬》悲剧性的意图呢?而刻画灾难的电影,书中谈及更少,连被好莱坞认为“伟大而经典的作品”《泰坦尼克号》也果断拒绝!我绝不认为这是作者的疏忽,以致他忽略了对类似经典影片的解读。只有一个相对说得过去的解释,那就是,在作者的意识里,对电影特质的选择是很挑剔的,比如电影表现出来的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以及面向未来的力量,像《庐山恋》《肖申克的救赎》等,或者说电影在技术革新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穹顶之舞》《带我走吧,外星人》《月光奏鸣曲》等文章对电影内容与电影技术创新孜孜不倦的探求。

《带我走吧》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每篇文章不是着眼于对某部电影的解读,而是对一系列同类电影的比较解构:比如《鸟儿是关不住的》,文中除了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还谈到《死囚越狱》《大逃亡》等经典越狱影片;《恋恋许愿池》中,除了《罗马假日》,还谈到《爱在罗马》《甜蜜的生活》《喷泉里的三枚硬币》等所有涉及罗马许愿池的经典影片。我因此认定《带我走吧》不是一本单纯的影评,而是一本内涵丰富的电影随笔集,也恰恰是这一点,读者可以看出作者电影世界的辽阔与强大——我不知道张樯看过多少部电影,据他的口气,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估计有超过万部之多。

张樯是文学素养深厚的作家,工于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但在我看来,他本质上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能用诗歌语言驾驭一切文本,语言唯美灵动,语意丰沛温暖,他的诗歌语言在《带我走吧》一书中熠熠闪烁,读他诗意的文字,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去了:带我走吧,去领略灿烂阳光,呼吸鲜活空气,审视人间良善,体味电影美好……

但是,张樯的《带我走吧》写作,仍然给我制造了一个谜团。张樯站在世界电影史的高度解读电影,解读电影发展史,解读电影的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解读人物命运,解读电影美学,解读好莱坞……但是作者为何对“宝莱坞”只字不提呢?而我对“宝莱坞”的铺排、大气、华丽、歌舞、喜感等等是如此痴迷!

当然,我不能苛求作者写作的角度,《带我走吧》对电影的选择,以及作者电影语言的运用,包含的是作者的电影审美,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是一个资深影迷富于感性的观影表达,也是一个人的电影狂欢,更是张樯“一个人的电影史”。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