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云艺考”要过三道关
爱武汉、挺湖北要见更多行动
“活”过来的武汉里,有“900万个故事”
■镜像
协调张静静援非丈夫回国 是最实在的人道关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4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过来的武汉里,有“900万个故事”

 

□佘宗明

九百万个故事,不止一种感受。

“我的城市活了又死,死了又活,但是不灭。”

这是武汉女孩“博格特小姐”的一段话。4月4日上午10时,她走出屋子,跑到武汉解放大道,看着行人驻足默哀、车辆停驶鸣笛,说完这段话,她泣不成声。

如她所愿,如14亿人所期,武汉“活”过来了——4天后,也就是昨天,武汉解封,江城重启。

重启的是“生机”,是“希冀”;有温度,有烟火气。

它连着上千万人的深呼吸,浸入无数家庭的生活场景中。

在铺天盖地的武汉解封相关报道中,针对武汉开城一刻“出城第一人”的聚焦,有些戳中了我。

这位“出城第一人”姓熊。报道说,因武汉“城门”封闭,他无法离开武汉,回黄冈跟先一步离汉的家人过年。之后,他被封在武汉76天。4月7日下午4时,他就到了卡口,等待“开城”。

76天,虽非死别,却是生离:从武汉到黄冈,只有约80公里,驾车只需40分钟。可这场疫情,在咫尺里放了一道天堑,让他难以跨越。

他的际遇,只是很多人遭遇的缩影:他们原本想着回乡过年,原本计划春节出游,原本想走亲访友……可一场疫情,将他们的生活撞得脱了轨。

疫情改变了他们,但解封意味着“对改变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是翻篇:这76天,注定是他们生命历程里的重要节点,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他们的际遇,是疫情冲击波在他们生活截面上的映射,也是抗疫纪事里的拼块。

如今,随着武汉重启,很多东西会翻篇。“正常模式”在以往或许不值一提,但在当下,却殊为不易。

如果不了解这种不易,就不会明白,为什么熊先生能承受“70多天的祈盼,8个钟头的等待”。

与熊先生一样的,还有很多人。76天里,有900万人留在武汉。不易,是这900万人生活图鉴中的“共同主题词”,贯穿在了他们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之中。他们各有各的境遇。对于每个个体的命运而言,一切机遇都是深切的、清晰的、绝对的。

这些个体际遇,无法被那些集体抗疫框架下的宏大叙事细线条呈现,也无法被“江城水暖,遍地花开”的带感勾绘全然囊括,但很显然,这些值得呈现和聆听——就像公益片《阳台里的武汉》里周迅说的:九百万个故事,不止一种感受。

这些故事里,夹杂着悲欢未必相通但同样复杂的个体感受;这些故事里,藏着武汉人“不服周”的密码。这些故事寻常,却也并不寻常;普通,却也能让人动容。也正因这些故事,900万人才不只是涉疫情统计中的分母,更是有个性有人格的抗疫者的集合;才不该被淹没在模糊的群像中,更该作为权益主体被关切、被治愈。

透过这些故事,可以知道武汉人在这76天里经历了什么,解封对武汉人又意味着什么。

武汉“不灭”。而不灭之因,就藏在这些故事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