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丰县,谈及红色文化,很多人就会想到郜现松。
身为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郜现松,在2019年省委党史研究室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成为全省党史研究系统树立的四名先进典型之一;同年,他应复旦大学邀请参加了“陈毅与上海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还受邀前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了题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与中原大学在宝丰》的专题授课。
入职党史研究室逾十年来,郜现松结合宝丰县的红色资源,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驻宝丰这段历史情有独钟,相继撰写论文、学术文章20余篇计20万字发表在省、市乃至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及报刊上,2010年至2018年连续被市委党史研究室评为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被授予“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至2015年)”等荣誉称号。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1月3日上午,在位于宝丰县城中兴路的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记者见到了郜现松。他正忙着整理年终工作材料,“下午有一个工作会议要用,已经准备好了。”他说。
“说心里话,刚来党史研究室时我有不小的压力。”提及2009年被调入县委党史研究室任副主任,郜现松这样说。
到党史研究室前,郜现松已在宝丰县委办公室工作了16年。在他看来,党史研究室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研究部门,尽管他平常喜爱读一些文史方面的书籍,但他深知喜欢与研究之间的鸿沟。作为党史研究部门的工作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像医院没有名医一样,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到党史研究室之初,他听同事们介绍经验:搞研究工作,没有三两年时间,很多东西就弄不透、出不了成果。而想写东西出成果,仅靠在单位工作的8小时是不行的。“我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压力之下有人会知难而上,有人会退却。责任感很强的郜现松无疑属于前者。
郜现松说,他老家在宝丰县西北的观音堂林站,那里偏僻贫困,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在上学和工作期间格外努力。进入党史研究室后,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他首先是下苦功夫去熟悉各种相关知识。
“刚开始我经常上网浏览相关资料,看到与宝丰红色文化有关的书籍就网购。双休日和节假日就去逛书店、旧书摊。”郜现松说,除了在宝丰县城的书店、旧书市场买书外,他还经常到市区淘书,查找与宝丰有关的党史资料,“前些年市区湛河堤上、体育路上都有旧书摊,我从那里淘到不少书呢。”
对郜现松这一淘旧书的爱好,他的一位亲友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家里老人在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他在那里陪护,可一转眼找不到人了,一问,他在河堤旧书摊上看书哩。”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胡选杰说。
除了大量读书读史料外,郜现松更注重实地调查研究。2010年,适逢中央党史研究室下达“全国革命遗址普查”课题,郜现松与同事一年间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村,调查了解全县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的分布、现状,共排查出革命遗址59处,首次厘清了全县红色革命遗址数量。
为了把这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好,他把普查出来的每一个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和县文物局一起先后申报成市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旧址群,于2016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郜现松与同事一起对全县28处重要红色革命事件、事迹发生地立碑,标注“红色地标”,使党史研究文化深入到基层,走向了乡村。
凭着对党史研究的执着和热爱,潜心钻研的郜现松成果初现:早在2012年,他凭着对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在宝丰的深入研究,撰写出《浅探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创建过程》一文,于当年8月15日入选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举办的首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并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入《全国党史文化论坛论文集》。
“这次成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至少有底气了。”郜现松说,此后写起相关文章,他觉得顺手了不少。
厚积而薄发。仅在2012年,他撰写的《中原大学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河南大学与中原大学》分别在《平顶山日报》《河南大学报》登载;撰写的《中原支队在宝丰》被山东省档案局编入《共和国永远铭记——南下干部历史贡献论文集》,由泰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项项研究成果问世,郜现松也从一位“门外汉”渐渐成为党史研究的行家里手。
研究成果广受瞩目
解放战争时期的宝丰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4月至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在宝丰驻扎了7个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宝丰运筹帷幄、逐鹿中原,宝丰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一度被称为中原红色首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宝丰的这一段历史在党史、军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时期的相关资料却很少。”郜现松说。如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是1948年4月底进驻宝丰的,但宝丰和叶县的县志记载的时间分别是5月17日、5月19日,时间上相差了两天。为了弄清事实,他查阅很多资料,最后查到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上的记载是:“1948年2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主力转至沙淮地区。4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迁驻豫西宝丰县。”他又请示了中央和省委、市委党史部门的有关专家,都说这是权威的资料,应以此记载为准。“搞党史研究,你得有确凿的证据才行。”
当时,由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办的中原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一部分,范文澜是校长,“原来很多材料上说是1948年8月1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庆祝建军节大会上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但实际上是8月2日建校,因为8月1日当天下雨了,这个会是在8月2日开的。”郜现松说。
正因为如此,郜现松针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见诸报纸杂志时,很快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党史、军史对此段历史研究的不足,受到省内外党史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早在2012年12月,他被刘伯承元帅的家乡邀请参加“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2019年应复旦大学邀请参加了“陈毅与上海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同年受邀前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了题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与中原大学在宝丰》的专题授课。
郜现松说,他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专题授课时,用丰富的史料讲述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逐鹿中原的丰功伟绩,重温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在宝丰创建中原大学的光辉历程,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与好评。“能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宣传出去,作为一名党史研究者,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助力红色革命遗址场馆建设
在郜现松看来,能出一些研究成果只是一个党史研究工作者分内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为当地的红色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郜现松说,早在2011年,宝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宝丰文化基础设施大建设、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名片大彰显”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这是彰显宝丰红色文化的大好时机,就适时写出了《关于拟建红色纪念馆有关情况的报告》《红色革命遗址修复保护的建议》,为县里提供决策依据,引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2年6月,作为宝丰县重点工程的中原解放纪念馆开工建设后,他所在的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被县委、县政府委任为业主单位,承担中原解放纪念馆的布展,由他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他与时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余海珠一起拿着由他编写的近5万字的布展脚本,先后到国家博物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征求专家意见,并拜访当年在宝丰工作过的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后代多达27人,到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单位查档征集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宝丰时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到宝丰,指导中原解放纪念馆布展,最终使中原解放纪念馆于2014年7月1日顺利开馆。
2017年7月,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承担了宝丰革命纪念馆陈展大纲文本撰写、图片征集和内容设计工作。郜现松与同事们先后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许昌市档案馆等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到南阳革命纪念馆、十五军军史馆等十几个场馆参观学习并征集资料,向当年健在的当事人了解情况,抢救“活化石”征集口述史资料,使宝丰革命纪念馆于2018年9月30日如期开馆。
2019年初,按照文物五年陈展提升要求,中共宝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中原解放纪念馆的陈展重新布展,同时对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群进行修复。郜现松多次与县文物局和项目陈展设计公司一起研究审定陈展大纲文本内容和设计方案,并多次与中央、省、市委党史专家联系征求大纲陈展意见。为丰富纪念馆的陈展,讲好革命故事,他多次和县领导一起到北京拜访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原领导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张际春等的子女,诚恳地向他们征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曾经使用过的战斗遗物和文献资料。
对于自己从事逾十年的党史研究工作,郜现松坦言这是每一个党史研究工作者的分内事,“是任务在身、责任在心,没有责任心和感情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他的党史研究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