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娱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痴爱写诗四十载 安守清贫慰平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9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痴爱写诗四十载 安守清贫慰平生
鲁山诗人冯新伟和他的诗歌世界
冯新伟在自己家中
 

□本报记者 王春生 文/图

在鲁山,受五四诗人徐玉诺影响而走上诗歌创作之路者众多,冯新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冯新伟,自小喜爱文学,痴迷诗歌创作,在近四十年的诗歌写作生涯里,他安守清贫,潜心创作出大量优秀诗篇,诗作曾在《诗歌报》首届探索诗大奖赛中获奖,个人曾获柔刚诗歌奖提名等荣誉,并参与创办国内知名诗歌民刊《阵地》。

12月7日,由鲁山县的诗歌爱好者及我市诗人发起的冯新伟诗歌研读会在鲁山县举行,更多人了解到冯新伟和他的诗歌世界。

走进冯新伟的诗歌世界

“蟋蟀又吹起那只口哨/丝瓜藤被自身的向往所牵引/失去或把握被热浪煮过的风格……每秒一幅快照历史该是多么冗长/有办法使每朵花都变成芝诺/或芝诺的信徒,只是找不到目击者/等全部的词汇表飘零/回到词根,留下蝉独自悲鸣”。

当天上午,冯新伟诗歌研读会在位于鲁山一高附中的鲁山县政协书画院举行,50多岁的鲁山县广播电视局资深播音员马远瞩深情地朗诵了《当天气渐渐转凉的时候》《一个少年在奔跑》等诗作,鲁山电视台主播李恒涛、鲁山一高附中学生史若鉴朗诵了《半岛》《消失的荷塘》《磨针溪》《麻雀》等诗作。

冯新伟诗歌研读会吸引了鲁山县文化教育界多位人士的关注。鲁山一高校长牛山坡、鲁山县文联主席郭伟宁等在研读会上对冯新伟常年坚持诗歌创作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现场赠送冯新伟《徐玉诺研究丛书》等书籍。

“他的诗让我感到很震撼。诗句既真实地反映了他在鲁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朴实凝练,情感真挚,又有所跨越突破和超脱。”参加研读会的鲁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景春迎在发言时感叹道。

鲁山一高教师史大观近年来一直专注研究鲁山诗歌现状,曾主编《徐玉诺研究丛书》一书,并参与编写《徐玉诺诗歌精选》等书籍。他在发言时动情地说,冯新伟的诗作是从鲁山土生土长的优秀诗学文本,“不仅诗歌作品能打动人,其常年坚守清贫,坚持创作的精神也很感人”。

我市70后诗人张杰是首届徐玉诺诗歌奖得主,他在发言时说,他与冯新伟认识有20年了,冯新伟的诗歌是极其出色的中原风物诗,他诗里的现实语境很接地气,而在语言使用和题材上又极具先锋意识,勇于坦承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反映了个人的思想维度和深度。

研读会上,面对大家对自己诗歌的点评,冯新伟静静聆听,不时眼含热泪。

工作之余迷上诗歌写作

“没有想到大家对我的诗歌这么关注。”参加完研读会后,冯新伟回到鲁山县城东北露峰街道下洼村家中,这样说道。

冯新伟的家在一处相对封闭的大院子,地处下洼村村北,数百米外是焦枝铁路。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松树,还有一棵山楂树,山楂树上的叶子已枯黄败落,残留在枝头上的一两颗红色山楂果,在冬日阳光照耀下看上去很是醒目。

在冯新伟居住的主房是陈旧的平房,东边的房间墙壁上随处可见他用铅笔写下的一些诗句。冯新伟说,他前年得过脑梗死,记忆力下降了不少,有时候写作灵感时,就把一些诗句随手写在墙壁上。

冯新伟上初中时就特别喜爱文学,他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班里读,他最喜爱的是当时一些西方诗人写的十四行诗。

初中快毕业时,冯新伟赶上父亲所在的鲁山县化肥厂招工,他没参加中考就进厂工作了。“刚开始在车队跟着师傅们学开大卡车,后来因为能写东西进入厂办公室。”

他1979年参加工作,那时刚满16岁。工作之余,冯新伟没有忘掉原来的文学爱好,开始尝试着写诗歌。不久,他写的一些诗歌在《平顶山日报》副刊发表,这让他对诗歌写作更有信心和激情了。

“那时候经常去县文化馆图书室借书看,还订了不少文学杂志和报刊。”冯新伟说,他当时订的杂志是《世界文学》《人民文学》和《诗歌报》等,还在县里和其他诗歌爱好者共同创办了“星月”诗社,他任社长,组织大家一起写诗歌。

平凡生活有诗意

冯新伟觉得,诗歌最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写起来也顺手。后来“厂子不行了,处于失业状态”。他曾在县城开过书店和服装店,“当时卖服装从武汉进货,不挣钱,就不干了”。他还曾去洛阳打工,“在一家老豆腐汤馆打工,早上要刷二三百只碗”。

在自传诗《在洛阳老豆腐汤馆》里,他写道:每早至少刷300只相同的/印有清洁公司字样的大白碗/弄得我现在,一看见脏碗就烦。这首诗他有这样的手记:稿费迟迟不到,只好去打工。

生活中的很多物件及景物都进入冯新伟的诗歌世界。他家的山楂树上,时常会有鸟雀光临,他在《宿鸟》中写道:鸟的夜总是提前来到/有火烧云背景的树,随风/让暮色摇成波涛/在歌德的诗里,它们安息/给夏夜纳凉的我一个参照。

冯新伟居住的房间里挂有一幅红丝绒窗帘,也被他写进一首名为《一幅旧窗帘》的诗里:花和叶满幅的红丝绒窗帘上/最近,我总读出各种姿态的人物……至于窗帘原挂何处/遮蔽过谁的窗户,便阳光和天光减弱/我认为并不重要……她却从不了解我,是怎样艰难的/取得汉语的信任,三十年如一日/一笔一划地让自己移居,并毫不费力地/一再读出窗帘上繁复、凌乱的幻象。

在《纪念》一诗中,他也把距离其家不远的铁路入诗:谈论着进化论和蝉/痛苦的蜕变,我们翻过/两座铁桥,四条平行的铁轨。

他年少时读过的很多书籍也成为写诗的对象。在《重读马丁·海德格尔》中,他写道:我坐在扁豆架下读书/被串串紫花和绿叶保护/其中黑乎乎的竹木,支撑起/小小的棚舍,我暂时躲避在这里。

“冯新伟的诗歌里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元素,呈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气息,他诗歌里有西方哲人、作家的名字,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法国诗人魏尔兰等,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时代感、前卫性也很强。他很善于吸纳新鲜事物,有一种诗的博大的情怀,诗歌结构、表达形式具有奇特性,诗歌语言具有神奇性,这很难得。”研究当代文学的北师大博士生、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授赵焕亭这样评价道。

“好的诗歌来自于生活,但又不只是对生活的简单呈现。冯新伟能从清苦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少优秀的诗作,并常年坚持诗歌创作,这很不容易。”我市诗人欧阳关雪、北渡等人说。

与诗歌民刊《阵地》的情缘

即使在开店和去外地打工的日子里,冯新伟也没忘记写诗。

1985年,他有机会接触到国内著名诗人北岛等人写作的先锋诗歌,从此开始了多年的先锋诗歌写作。1988年,他的诗作《这个世界的颂歌》在《诗歌报》首届探索诗大奖赛获奖,他由此跻身先锋诗人的行列。同年8月,他的其他诗作获《草原》中国之星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诗坛已小有名气的冯新伟,开始与我市一些知名诗人在一起交流写作经验,筹划出一本有长远目标的诗歌民刊。

1991年,冯新伟与森子、海因、罗羽、老船等诗人共同发起创办了诗歌民刊《阵地》,成为编委之一。他的长诗《被禁止的游戏》,组诗《兰波的雨》《情史续篇》等多首(组)诗歌作品发表在《阵地》上,广受好评。

2010年,《阵地诗丛》(第一辑)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阵地》代表性诗人蓝蓝、海因、罗羽、田桑、冯新伟、张永伟、简单、高春林、邓万鹏、森子等十人的诗集。 近20年间,《阵地》真实记录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写作的脉络和演化过程,成为阅读、研究90年代以来新诗发展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之一。

“我很荣幸参与了《阵地》前几期的编辑工作。”冯新伟说,后来由于多方原因,他没再继续参与《阵地》的编辑工作,但尽管如此,他已受益匪浅。

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冯新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诗歌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我比较准确地向人们提供了真切的经验与情景,而不是虚假的拙劣模仿。我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完成了一首诗歌所能达到的极致和过程。但重要的是,不可忽视真实性在其中的作用。因为一首诗若没有真实作支撑,她就不能获得真切的感人的力量,就没有灵魂,就不值一文。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诗歌写作,冯新伟很多时候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表示,他写诗这四十年来的收获已让他很欣慰,他最大的愿望是他的诗作能早日结集出版。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