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失的节日
岳父再婚记
609 禁酒轶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失的节日

 

□张劭辉(河南洛阳)

不少人的朋友圈,沦陷在各种花海里。这一切提醒我们,如果不走出办公室感受这无边春光,简直是对造化的不可原谅。

同样值得提醒的是,古人早就为这样的场景准备了一个节日——花朝节。这个对我们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的节日其实大有来头,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更有详细描述。盛唐尤好此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挑食野菜,品尝时鲜,称为“踏青”。姑娘们则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是为“赏红”。

花朝节的习俗非常丰富,除踏青赏红外,还有扑蝶挑菜、燃灯祈福、蒸花糕、饮花酒、喝花粥、地方官出郊劝农等。明代汤显祖的诗《花朝》即咏扑蝶:“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在我看来,古人所谓的“良辰美景”,几乎就是“花朝”的一种代名词。

据记载,花朝节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十五的花朝、八月十五的中秋这三个“月半”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可见其地位之尊崇,也可见古人的诗意与浪漫。

但渐渐地,它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就像一幅年代久远的山水画,墨迹由浓而淡,几近于无。或者说,这样一个古人歌之咏之的节日,已隐没于厚厚的时间云层之中,与我们的记忆“失联”了。

说起来,“失联”的又何止一个“花朝”呢?如,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成于汉代,在东晋成俗,宋代盛行,这也是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又称春浴日,我们在中学课本里熟悉的那一段《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情形。农历六月廿四为观莲节,明代俗称“荷花生日”。在江南,此日举家赏荷,笙歌四起,遍染荷香。

有了节日的加冕,原本普通的时间才能获得不一样的光泽与重量。这样的节日曾经定义了古人的生活,通过它们,我们能更好地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虽然,这些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乃至彻底退出我们的生活,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代谢,但正如韩少功在其随笔《进步的回退》中所表达的一样,现代化不仅仅是向“前”的,有时候,向“后”张望也是一种进步。记忆不能出现断层,起码我们应当知道,这样的节日曾在我们身边真切存在过,不能任由历史的指纹将它们轻易抹去,变成一种巨大的空白。

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舒适的同时,也使我们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生活在钢铁、塑料、电线构成的空间里,我们难以体察到万物蒸腾的气息,我们的内心也容易变得粗糙而苍白。在这个所谓的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的灵魂可能恰恰需要用农业文明、用隐藏在某一个节日背后的古典意境来对冲与调和,来丰沛我们的情感与生活方式。

那么,我们能否像熟悉流行的星座算命术一样,熟悉农历中国里的二十四节气,而不是仅仅将它看成是一种天气预报?能否不再感叹,为何往往只有在韩剧里才能感受到隐藏在细节中的纯正的中国文化?能否对历史多一分如钱穆所言的温情的敬意,而不是随意用“戏说”与“穿越”展示贫瘠的想象力?

很多人热衷于生硬地将元宵以及七夕包装成中国情人节,但在我看来,元宵的主题其实是团圆与观灯,天寒地冻的季节并不适宜爱情生长。七夕的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再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太具有悲剧色彩了,不够明媚。而作为一个唯一以植物为主题的节日——花朝节,则符合人们关于春天的全部想象,而春天天然与爱情有关。不如以花为媒,让更多人借此亲近大自然以及那种像大自然一样蓬勃健康的情感吧。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