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本市·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期待为更多人带来笑声
万花山上花似锦
我市荣获 省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粗心乘客丢手机 公交司机帮找回
“背上兄弟”河滨公园义诊忙
山花烂漫引客来
张良故里 戏醉游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路出家的社区“小品民星”:
期待为更多人带来笑声

湛银安(左)和李月萍(右)在排练小品《一语万金》
 

□本报记者 李霞/文 李英平/图

3月13日上午,在新华区西市场街道红旗街社区居民文化中心排练室,三位社区“小品民星”正在排练小品《一语万金》——李月萍身穿红棉袄、肩扛摄像机,变身电视台广告记者;湛银安身穿咖啡色夹克,手持写有“状元牌补脑口服液”小纸盒,扮演考上大学的农家女金凤的爹;中等身材,穿着黑色西服的马世富则扮演热心组织村民为金凤捐款的村干部。

三人诙谐幽默的台词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惹得围观居民哈哈大笑。接下来,三人又表演了小品《孝道》《猜灯谜》等。记者注意到,他们的表演动作夸张、语言幽默,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很有感染力。

他们都是“半路出家”

“以前我主要组织或导演他人表演,也经常上台主持节目,但从没想着自己上场演小品,主要是放不下面子。湛银安和马世富成天开玩笑,说啥时候我上台演小品,他俩安排大家吃涮羊肉……”46岁的李月萍告诉记者,她在平煤神马集团七矿上班,平时主要负责单位的文艺宣传工作。在日常编排节目时,她发现小品往往需要多人配合,经常出现演员缺席排练或演出的情况,她便临时上场“替补”,渐渐喜欢上了演小品。

55岁的湛银安、59岁的马世富都是李月萍的同事,他俩也都是“半路出家”的小品爱好者。三人总喜欢搭档演小品,逐渐成了社区里的“文艺骨干”。他们搭档几年来,先后创作出《候诊室故事》《我们都是一家人》《喜帖》等小品,并积极参加社区里的演出,期待给更多人带来笑声和欢乐。

演好小品不容易

李月萍说,演小品看似简单,演好却并不容易。她不但通过上网查资料和四处拜师等方式学习,还经常根据观众的现场反映,对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修改。

“比如在小品中要演出一个人物的喜悦,我就会揣摩她说话时的语气,以及用什么表情和手势动作。”李月萍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因将要表演的小品中有农村妇女在院里喂鸡的场景,她有空就会练习。有次周末她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啰啰啰,咕咕咕”练得起劲,忽然听到母亲来敲门:“你弄啥哩?没事吧!”儿子也跟在后面兴奋地问:“妈,你买的有小鸡?”

马世富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小品时的情景:“我当时很紧张,手和腿会抖,现在练得多了,上台也从容了。”湛银安则告诉记者,他几乎天天练嘴背台词,“我不像年轻人记忆力那么好,我得多花一些时间,背了还容易忘,所以要反复背。我还经常一遍遍抄写台词,抽空就和大家一起排练磨台词,先磨到好笑,再绞尽脑汁磨到又合理又好笑又没有其他的方案可以替代,才算过关。”

“他们是我们社区的开心果,他们的小品不但精彩,而且寓教于乐,总能让大家有所收获。”红旗街社区负责人王付伟说。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