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诗句浪漫狂野 书风气势如虹
读报杂感
小历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报杂感

 

□孟玉璞(河南平顶山)

忙完手头的活儿,读报。读到《不可抗拒的甜蜜》,文中说,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是他一生研究文化交流史的压轴之作。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大学者为什么要用两卷30多万字去为糖写历史,但是通过他的研究发现,中国人懂得用甘蔗做糖来自印度,从而考证到唐太宗时期曾派人向印度学一种做糖的方法。但是糖真正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这种白色的砂糖,却是中国人在明朝末年发现的。中国后来居上,变成了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制糖大国,并且出口到印度。印度又把来自中国的白砂糖称为cicn。小而言之,季先生用几十万字解释了为什么在印度白砂糖叫cicn,而英文却叫作来自梵文的sugar;大而言之,季先生提示了一个真理,我们今天随随便便吃的一个东西,我们的一些生活习惯,都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跟全球化有关的,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通过一个我们日日享用而不在意的糖这个物质,也折射了人类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样貌。一个小小的物品,都可能引来世界的变迁,因为糖是物质不发达时期权贵们享用的奢侈品,是权力的象征和体现,所以才有阿拉伯人的扩张和欧洲人对糖的认识和渴望,才有了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糖带到新大陆,使糖成为第一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消费品,也推动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然后为争取最大化利益开始了掠夺,从而建立殖民地甘蔗种植园。不仅如此,糖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致,而且在那个时期获得对蔗糖生产的主动权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权势的增加……

唉,看起来小小的物质,小小的癖好,却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风起云涌的壮阔历史,裹挟着血腥、暴力、血泪、殖民地反殖民地的斗争。谁能想到,只因小小的舌尖的那点癖好,就掀起人类发展史上那么强大,那么剧烈的漩涡,让人在五味杂陈的同时,脑壳里就冒出了那句我一直以来半信半疑的老话:飓风起于浮萍之末呀!

文章的最后总结得非常好:动物普遍对甘甜有着强烈的爱好,而植物也靠着有糖分的果实来诱惑动物帮助其扩散种子,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哪种群体是拒斥甜味的。读到这里,我不禁又要感叹一下:大自然机制的巧妙、公平、严密,谁能超越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当然也是不可抗拒的。所以人类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更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啊!人类对于糖的食用或许取决于人类普遍存在的对于甜味的某些癖好,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不同的文化在赋予甜味吸引力或是重要性方面有着广泛丰富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如何对待甜味可能是一个有益的连接点,透过这个连接点可以考察人类行为中自然秉性与社会秉性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让我有了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类发展的历史,更接近人性,更接地气,更能搞明白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属性,放在万事万物中,为了生存,为了满足欲望,与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一点优越感可言,也或许更残忍?!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