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页
过去,提到煤矿,先想到的是黑、脏、危险。说到矿工,被称为煤黑子,煤矿和矿工的形象在人们眼中可见一斑。作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平顶山,矿容矿貌直接关系全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初的一个冬日,我怀着忐忑心情来到当时的平顶山矿务局,去所属的煤矿当矿工。我分配到四矿,住在矿后单身宿舍楼,经过安全培训后下井。
从矿后生活区到矿入井口,行人天桥是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天桥周边是四矿原煤提升转运中心,西边是主井,连着煤楼,约有五层楼高,是矿上最高建筑。每日从主井提升出的煤都要经煤楼储运装车。当时对煤楼印象是:虽是红砖砌成,但长年被煤粉浸渍成了褐色,像矗立在井架旁长年受黑风浊雨吹打的巨人,不知疲倦,不怕脏累地吞吐着矿工血汗凝成的黑色结晶。
天桥下是运煤轨道,火车拉着长长的运煤车皮在煤楼下川流不息,几分钟,流煤嘴便把一节空车装满,几十节车皮一趟趟运出,铁道边煤屑杂物时常积聚。天桥北边是数十亩落地煤储存场,堆积时如乌山凸起,拉空时似黑毯铺展,循环往复。运煤卡车、拖拉机昼夜不停地从天桥东边绕过铁路涵洞经大门口运往各处,煤灰散落覆路天天见。
冬季,北风呼啸着从东北山口下来,卷着枯叶黄草冲过天桥,巨大气流掀起的煤屑、矸碴从煤场飞向主井、副井井架铁皮,噼噼啪啪,与主井筒煤楼内轰轰隆隆声交织。黑尘翻滚中,我和同事们低头匆匆从天桥走过,外衣衬衣领一两天就染黑了。上世纪80年代末,四矿上又在矿后建了洗煤厂、矸石热电厂,高大烟囱排着黑气,吹着白灰,更加剧了污染。夏季在户外乘凉,黑灰末、白灰丝飘到身上,已习以为常。那时,我到附近其他矿串门办事,映入眼帘的景象与四矿大同小异,我们常开玩笑说,煤矿是一个模子倒的。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倡导花园矿山建设,四矿面貌变化很大,去年回四矿看看,耳目一新,真切感到新时代的巨大变化。
变化一,转运煤中心不见煤。煤楼井架经过外粉刷漆,呈现出天蓝色,泛着淡淡的光亮,运煤轨道天天清扫洒水,煤车装满后覆盖网布,落地煤场四周蓝铁皮封闭,顶部覆盖。卡车运煤出口也关闭。近几年,四矿至姚孟电厂建成了地下皮带运输长廊,一年几百万吨电煤全部地下运输,再也看不到卡车运煤漏煤现象。辅之以在井架旁、煤楼下种树,建小花池,灰褐色变成碧绿青蓝,春有花,夏有草,冬有青。不禁感叹思想转了,什么都会改变。
变化二,取缔污染源。响应国家治理污染召唤,关闭小电厂、小煤矿。四矿洗煤厂关闭,矸石电厂停止发电,只给澡堂等单位提供热力,原来给澡堂供热的几个烧煤锅炉也停了,高大的烟囱大部分拆了,仅有的几个静静矗立着,见证着昔日的功过,喷云吐雾量少了,呼出的空气达标了。
变化三,生活区分离。四矿建矿至今已60年,家属多。上世纪,家属区多是老瓦房、圆砌房,做饭取暖大多是筒子煤炉烧低质散煤,还有临时在山坡上、老矸石山下、河沟边自建的油毡房、石棉瓦房,到做饭时,万家冒黑烟,千家倒煤灰,热火朝天灰蒙蒙。近几年,棚户区改造加大提速,矿前矿后陆续安置到市区附近的多层楼、高层楼,做饭用上了天然气,电磁炉,矿上仅剩的少数职工三餐都用上了罐装气、电磁炉,想用煤炉也难寻觅。
变化四,矿山清净宁静。最近回四矿,在矿周围转了一圈看到,矿前塌陷区,经过改造建了几十栋混凝土三层楼,超大楼间距中有花园、健身场,彩砖铺道,草青树绿,曲直环绕,五颜六色,乍一看,像走进了别墅群,让人由衷地感叹,虽是棚户区,清新宽敞的新格调在市区也难找。原来的小瓦房、圆砌房,大部分扒掉推平,有的成了健身场,有的成了花园,有的正在设计规划新美景。原来矿后家属区熙熙攘攘,菜市场人流涌动,喊买叫卖,杂什堆积都成了回忆,现在变得清爽宁静,自然有序,一派田园风光,回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未来可能成为躲避都市拥挤、嘈杂,享受淡泊恬静的好去处。据说,平煤其他矿也大有改观,有的不亚于四矿。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煤矿面貌不断更新,人们正享受着其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