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本市·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甘蔗哥”王广彬的甜蜜创业
老汉受伤被困树上 消防队员成功救援
如此捕鱼当收手
路边救助 “落难”猫头鹰幼崽
爱心助贫困户过“暖”冬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蔗哥”王广彬的甜蜜创业

 

□本报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赵贝贝

11月27日,在许南公路叶县田庄段的一处甘蔗采摘园里,不断有过往行人进园购买,王广彬和妻子忙着为顾客砍甘蔗。如果顾客不赶时间,夫妻俩便会招呼他们免费吃几节再走。

果园一边放着两个大音箱,这是王广彬花2000多元专门买的,谁愿意唱歌就免费送一棵甘蔗。

叶县辛店镇的李彩云一次买了6棵甘蔗,她说这园子里的甘蔗口感酥脆、水分足、甜度高,卖得也便宜,每次路过都要买几棵。“真没想到咱本地还能种出这么好吃的甘蔗。”

自学种植技术

多年熬成“甘蔗哥”

今年48岁的王广彬是叶县叶邑镇收金店村人,2011年,一直在市区做水果生意的他回到了家乡,准备种植甘蔗。

一开始,他听到很多怀疑的声音:北方怎么能种甘蔗呢?种出的甘蔗能甜吗?……王广彬不信邪,凭着多年做生意的人脉和经验,精心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甘蔗苗,先试种了一亩。他自学甘蔗种植技术,深耕土地,科学用肥,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一亩甘蔗地。一年后,3000多棵甘蔗长成,但品质并没达到预想的效果。

第二年,王广彬又种了两亩甘蔗,他一头扎进果园,深入钻研甘蔗种植技术,品种的有效搭配、苗木的合适间距,购进了多种有机肥,摸索肥料的最佳配比……三年后,他终于掌握了在本地种植甘蔗的核心技术,种出的甘蔗不亚于广西、海南甘蔗的品质。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他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去年在村里种了近20亩甘蔗。

甘蔗种出来了,他和妻子没急着“享清福”,一到甘蔗成熟,夫妻俩就开着车到城里的市场上零售,从早到晚削甘蔗皮、砍甘蔗,手掌渗血了再结痂,长年累月的辛劳,手上形成一道道深沟……因为常年种甘蔗、卖甘蔗,王广彬就给自己起了个网名——“甘蔗哥”,很快,大家就这么叫开了。

开放甘蔗园

勤动脑筋 销路不愁

去年,王广彬又动起了脑筋:干脆别来回跑了,承包临路的土地,咱就在蔗园里卖。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去年10月,夫妻俩在叶县田庄乡英李村流转32亩土地,把甘蔗种到了公路旁。

深耕、施肥、浇水……人勤地不懒,异乡的土地也没有让王广彬的汗白流。今年9月上旬,32亩甘蔗陆续成熟。他把甘蔗园临路的一侧拉起铁丝围墙,系上一串串小彩旗,挂上醒目的“甘蔗实验基地”牌子,在甘蔗园里卖起了甘蔗。夫妻俩在甘蔗园旁搭了个小棚子,吃住在地头儿,守着自己一季的辛劳。

“进园随意品尝,随便挑选,相中哪棵要哪棵。”王广彬介绍道。

凡是来园里买甘蔗的,精明的夫妻俩总要先砍上一棵甘蔗,把皮削得干干净净拿给顾客吃。凡是来买甘蔗并发送微信朋友圈的,他们也都附送一棵。买音响让人唱歌,也是王广彬想出的一个聚人气宣传的门道。“不管唱得好坏,只要唱咱就送甘蔗。”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一季的万把棵甘蔗已经基本售罄。王广彬粗略地盘算了一下:这一季除掉成本,纯收入十几万元应该不成问题。目前,他又种了几亩大棚草莓,现在草莓已经开始结果。

采访中,王广彬还讲了件趣事:因原来家庭并不富裕,孩子上初中时,老师让他写贫困生资助申请,孩子跟老师说,“我爸说了,我家不当贫困户。”

“幸福得靠自己奋斗,奋斗出来的生活才是甜的,就像这甘蔗。”王广彬说。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