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为何被全球谴责?
“基因编辑婴儿实验” 违反学术伦理
基因编辑 潜在风险大于收益
科学家 应保持初心和理性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家 应保持初心和理性

 

2018年11月25日,贺建奎在社交网络上传的一段视频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这样一段温馨的画面:艾滋病患者马先生和他未患病的爱人葛女士出于对宝宝的爱而依然选择了基因编辑技术来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通过体外受精同时将某种蛋白质和指引信号注入单细胞受精卵中,历时十月孕育出了一对可爱健康的双胞胎——露露和娜娜,他们从此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了生儿育女的幸福。

他说将这个技术应用在改变肤色、瞳孔的颜色,甚至是记忆力智力这种提高人类机能的做法他都不支持,唯有治愈疾病是有意义的,他也相信伦理道德终将站在他一方。

然而,这种设想的泡沫虽美丽但脆弱。这一临床研究在审核流程上有着巨大的漏洞,在科学层面上有着巨大的未知潜在风险。同时,对比现有的艾滋病患者生育后代的方案,这一研究也不具备实施的必要性。

贺建奎身为南方科技大学已经离职的副教授和众多生物技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应为一时的科研冲动和背后的商业资本运作冲昏了头脑。胚胎基因编辑不同于试管婴儿,它改写了基因的密码,用两个孩子作为生物技术的试验品,让他们背负着未知的风险成长,可能随时会成为这项正蓬勃发展的技术的牺牲品,而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也很有可能摧毁基因技术的发展之路。

诚然,生老病死是芸芸众生都将体验的人生历程。人类自古以来就想要祈求长生不老,而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养生之道,也不过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重疾的年轻化也在催促着全球的科学家积极研发各类靶向药、特效药。我们也见证了无数巨头企业和投资公司将大笔资金投向生命科学医疗技术领域。

伴随着各种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治疗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伦理道德始终是迈入这道神秘大门的一道坎,需要时时审视和掂量。如何在如此巨大的现实医疗需求下,寻求生物技术的平稳合理合法的发展,始终需要每一个科学从业者把持好心中的天平。与此同时,在强大商业资本运作的压力和利益驱使下,科学家更应保持初心,秉承一个学者应有的理性,而非一味寻求这种只能吸引眼球而弊大于利的科研成果。

贺建奎的临床研究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却又是另一个开始。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未来的发展还未可知。

2018年11月26日晚,百余名科学家在社交网络上联合发表了对贺建奎这一罔顾伦理道德的研究项目的强烈谴责,他们希望在事件发展不可挽回的局面前,能争取尽快厘清事实、收拾局面。不知道这时,露露和娜娜是否正在葛女士的怀里香甜地睡着。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