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
前天,市消协在市区三个人群密集地段开展了“预付式消费专题调查活动”,向市民发放了“预付式消费满意度调查表”。依我看,这张表该叫“不满意度调查表”才是。
理发卡、餐饮卡、健身卡……不少商家甜言蜜语,哄顾客办了卡,却不打招呼就闪人,留下店铺空空如也,卡内虽有余额,却形同于无。顾客呼老板手机不应,只好向消协、工商等部门求助。如果你经常看平顶山晚报,对这些报道应该不陌生。
预付式消费初见于市场,应该是商家培养客户、规划发展的一种商业模式,是有一番长远打算的。客户办卡得到优惠,商家也缓解了现金流问题,降低了融资成本,可谓两全其美。然而,商场波谲云诡,总有商家会败下阵来。若有商家清理盘点,坚守诚信,余额悉数退还客户,实乃商界良心。但也不排除有商家捉襟见肘,只好脸一抹,逃之夭夭了。跑路的事儿一多,就有人窥见“商机”,于是专门做起这等生意来。那些开业一俩月就关门大吉,留下一堆卡的商家,就难逃此等嫌疑。从法律上说,前者尚属民事行为,后者若有证据证实商家开业就图谋不轨,那跑路的性质就变了味儿,就不是民法调整的范围了。
市消协这次整合大家的糟心经历,算是对预付式消费的一次摸底调查。但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摸底之后该咋办?消协毕竟是社会组织,其职能相对于“预付式消费”的各种花样,力有不逮。因此,工商等职能部门,甚至司法部门,可依据消协提供的线索,该出手就出手,以儆效尤,防止“羊群效应”继续扩大。
(相关报道见昨天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