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音像店:逐渐被遗忘的“声音”
街头多处车阻石“变身”卡通装扮
本周末1.3万余人 参加成人高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音像店:逐渐被遗忘的“声音”

在海马音像店里,虽然各种音像制品一应俱全,但顾客仍是寥寥无几。本报记者 彭程 摄
 

□本报记者 牛超

昨天上午10点多,市区中兴路市粮食局楼下海马音像店里,店员小段百无聊赖地划拉着手机。店门口不时有路人经过,但到店逗留的人寥寥无几。在网络可下载歌曲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会走进音像店,花钱购买一张碟片?车载音乐,U盘和手机播放逐渐替代了光碟,如今实体音像店靠什么支撑下去?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开了25年的老店。经历过音响行业发展高峰期的海马音像店是不少老一代平顶山人记忆深处的一抹亮色。这是一间四五平方米大小的店面,南北两侧架子上摆满了各种DVD、CD,以戏曲、歌曲、电影及儿童影碟为主。这间屋子里面还有两个四五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其中一间空荡荡的,另外一间放着少量碟片。

曾经一盘磁带卖几箱

海马音像店的老板杨红杰今年44岁,是音像制品从辉煌到没落的见证者。“现在是赔钱赚吆喝,不想干但又不甘心。”他说。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是音像制品的黄金时代,“那时,手机还是稀罕物,谁家有个固定电话都是很值得炫耀的事,更别说智能手机、电脑什么的。年轻人最大的消遣就是看电视和录像。当时,特别流行小虎队、谭咏林、童安格、张国荣等歌星的歌,看的电影或电视剧也多是《陈真》《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等。”杨红杰说,当年,他在市区中兴路与建设路交叉口东北角,也就是现在太阳城商厦的地方租了个3平方米大小的橱窗卖磁带,“一天能卖一二百元”。“我哥当时也开音像店,那几年电视剧《渴望》很火,我哥的店仅《渴望》主题曲磁带就卖了好几箱(一箱200盘)。”

80后男青年王鹏是位音乐发烧友,他至今仍然怀念到音像店淘CD的感觉。“刘德华、张学友是我最熟悉的歌手,记得上中学时,同学身上大多带着磁带和随身听,条件好一点的还带着CD机。”王鹏回忆,一部好点的CD要二三十元钱,而当时一天的早点及零花钱只有两元,对于学生党而言可算是个稀罕物。

“好在当时有卖盗版CD的,五六元一张,10元两张,小伙伴们乐此不疲,每当周杰伦的新专辑出来,音像店都会把海报早早地贴出来。”王鹏说。

从辉煌到没落

1993年,杨红杰在市区中兴路市粮食局楼下开起海马音像店,之后又在建东小区、矿工路市人民电影院附近开了两家分店,员工最多时有20多人。

“大鹏”是杨红杰的朋友,他回忆说,1999年春节的一个晚上,他们几个同学叫杨红杰出去喝酒,“他说好好好,马上到、马上到,结果我们酒都喝完了,也没见他人。”“那时,真是一个忙,平时晚上9点多就关门了,结果春节那几天生意异常火爆,到晚上12点了店里还人来人往,根本离不开人,也关不了门。”说起当时的情景,杨红杰一脸愧疚。

“大鹏”说,当时,仅中兴路的海马音像店就有两层,面积100多平方米。

2000年以后,MP3出现,磁带开始滞销。紧接着电脑、智能手机普及,音像制品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杨红杰先后关闭了市人民电影院及建东小区的两家音像店,中兴路的店面也开始“缩水”,并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现在,杨红杰的“海马音像店”里仅剩下两名员工。“每月租金、员工工资得好几千元,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一二百元,生意不好时几天不开张。现在音像业已经进入寒冬,免费的网络音乐以及盗版音像制品对这个行业的打击太大了。”杨红杰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

他告诉记者,现在光顾音像店的多是一些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顾客及发烧友,“年轻人都去网上下载音乐了。”

对于能否坚持下去,杨红杰说,他不知道,“走一步说一步吧。”

“那时候音像店满大街都是,好碟子也多,在密密麻麻的磁带墙、CD墙里一点一点地看,有寻宝的感觉。发现自己想要的就抽出来,特别有成就感。”虽然音像店慢慢淡出城市生活,但市民白先生认为,音像店不会死,如同电子书籍不会取代书店一样,可以尝试多元经营,比如音像咖啡馆之类的。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