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沙守礁英雄邵建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沙守礁英雄邵建民
□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郭玉婧
当年,在台风到来前夕,邵建民(图左)和战友在对海礁上的第二代高脚屋进行加固。本报记者 李英平 翻拍
这本荣誉证书见证了邵建民守卫南薰礁光荣而又艰辛的里程。本报记者 李英平 摄
 

今年56岁的邵建民,是卫东区建设路街道黄楝树社区居民、市第一人民医院职工。这位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中年汉子,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传奇经历:他曾是第一批海军陆战队队员,第一批南沙守礁官兵,首任南沙华阳礁礁长,是为数不多的守过一、二、三代高脚屋的南沙卫士之一。

今年是我国海军派部队进驻南沙岛礁30年,国庆期间央视的一则报道,让这位默默无闻的守礁英雄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10月10日,受央视7套军事栏目邀请参加“同升一面旗 共爱一个家”活动刚从北京归来的邵建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华阳礁首任礁长 坚守34天写就忠诚

10月10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邵建民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面张贴在客厅里的大国旗,几乎占据了大半面墙。这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赠送给他的,上面有守卫边疆的英模人物及央视记者的签名。

10月8日早晨,邵建民与守卫开山岛的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以及多名守卫边疆的英模人物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活动,观看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并合影留念。

邵建民说,他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面国旗郑重地贴到客厅墙上,并教导两岁的小孙子向国旗敬礼:“今后要养成习惯,看到国旗要敬礼!”

邵建民是土生土长的鹰城人,1980年参军入伍,次年考入解放军陆军特种兵作战学院,一直在海军陆战队服役17年。从1988年2月到1991年9月,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邵建民先后担任过南沙群岛华阳礁、南薰礁和渚碧礁的礁长,带领守礁官兵在南沙岛礁上度过了400多个日夜。

1988年,正在海南三亚驻守的邵建民接到上级命令,赴南沙群岛执行任务。去了之后,他才知道当时中国要在南沙永暑礁建观测站,他们要为建站施工进行前沿警戒,而他们驻守的华阳礁距离观测站39海里(1海里=1.852公里)。

邵建民的微信名是“礁长”,他笑言:“其实当时哪有什么礁长的叫法,我当时是排长,战友开玩笑说你这排长太小了,人家都是首长,你只能算是‘脚掌’,后来才演变成了礁长。”

“岛和礁是不一样的,礁又分为干出礁、半干出礁、暗礁,像我守过的华阳礁、南薰礁和渚碧礁都是半干出礁,平时是淹没在水中的,只有退大潮的时候才会露出来……”邵建民先给记者科普了一下关于礁的概念,守卫半干出礁,要在上面建高脚屋。他们是第一批守卫华阳礁的官兵,住的是最简陋的第一代高脚屋。邵建民回忆说,1988年2月25日,他和7位官兵一起登上华阳礁时,礁上只有一个刚刚搭起的高脚屋,四周都是茫茫无边的海水。说是高脚屋,其实就是用竹子和竹席搭起的一个小棚子,空间很小,大约10平方米,放了物资和装备后,剩下的一半空间放了三张床板,勉强能躺下6个人,还得高矮搭配。

邵建民清晰地记得,上华阳礁后,他们在高脚屋顶插了一面国旗,他给上级领导发的第一封电报是“请首长放心,虎存礁在!”他笑言,因为他是属虎的。

来到礁上后,战士们用塑料桶带去的淡水经过太阳暴晒,有一股塑料味,难以入口,后来干脆接雨水喝。吃的是压缩干粮、咸菜、罐头,新鲜蔬菜和水果想都别想。为了维持身体营养均衡,他们只好天天吃维生素片。

即使这样,当他们在礁上坚持一个月之后,河南老乡张相领的小腿因为长毒疮红肿粗大了一圈,可他硬撑着每天照常站岗值班。“他特别能忍,抱着高脚屋不肯走,最后是我硬把他撵下礁的。”邵建民回忆说,“他被舰艇接走做手术时,挖出了半盆脓血。”

站岗需要趴在高脚屋顶上,每两个小时一换班,观察海上敌情及潮汐的情况,“当时没有潮汐表,全靠手工记录”。至今,邵建民仍完好地保存着当时的守礁日记。这本保存了30年的“棚中日记”,见证了8位官兵在华阳礁上坚守的时时刻刻。

除了吃、住条件恶劣之外,海上的寂寞也让人难以忍受。邵建民说:“白天是兵看兵,晚上是兵看星,除了不息的浪涛声,周围什么也没有,心里空空的,睡不着,那种滋味真是难受。”

他记得坚持到第32天的时候,有两个战士差点打起来,起因是一个战士把带来的几瓣大蒜泡在空罐头盒里,渐渐生出了几根绿苗,大家看着都挺喜欢,另一个战士不小心把烟灰弹了进去。可以想象,在无边的大海上,他们有多么在意这一点可贵的绿色。

就这样,他们8个人在华阳礁上坚守了34天,直到第二批守礁官兵将他们换下。

人在礁在国旗在 这是守礁官兵无声的誓言

“邵建民同志于1989年7月22日至1990年3月25日光荣地守卫了南沙群岛南薰礁,特颁此证,以示纪念。”翻开这本珍藏的荣誉证书,邵建民笑了:“我在南薰礁上待的时间最长,有7个多月。那时候礁上的条件稍有改善,高脚屋已经盖成了三层,甚至都能看电视了,可是也差点疯掉。”

“因为海上高温高湿,坐在那儿不动浑身都是汗,环境太恶劣了。3个月之后,你什么话都讲完了,别人给你讲的故事或者笑话可能是第8遍了。”30年后,再忆当年的艰辛,虽然邵建民语调平稳,然而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

他记得在南薰礁驻守的时候,包括他在内一共12个人。南薰礁上虽然宽敞了一些,可也只是在长22米宽11米的地方盖起了三层高脚屋,周围除了海什么也看不到。好在部队将当年万人空巷的热播电视剧《渴望》录像带送到了礁上,于是观看《渴望》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

由于守卫南沙岛礁事迹突出,邵建民曾随海军南沙英模事迹报告团巡回作报告200余场。一些荣誉证书和资料,他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而当年在礁上拍摄的照片和从礁上带回来的大海螺,邵建民都视若珍宝。

今年是人民海军派部队进驻南沙岛礁30年。9月份,央视军事报道栏目组记者来到平顶山,找到邵建民进行采访,随后又与邵建民一起赶往湖南找到当年守卫南沙渚碧礁的战友唐永泉,于国庆期间推出了报道《南沙渚碧礁第一面国旗背后的故事》。

采访中,当记者在电视上回放这则报道时,这名退役海军特种兵竟然起身躲进自家厨房里,他红着眼圈解释:“不敢看,看一遍哭一遍。”

此次他和唐永泉在北京看到报道的当晚,一晚上没睡,两人看一遍哭一遍,“他在礁上待了100多天,我在礁上待了400多天”。

海上风大,加上暴晒,礁上的国旗毁坏得很快。唐永泉保存的渚碧礁上的第一面国旗,残破得只剩下半面了,此次也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看着客厅里这面鲜红的国旗,邵建民铿锵有力地说:“在南沙,国旗就是我们的命。人在礁在国旗在,这是我们守礁官兵无声的誓言!”

1997年,邵建民转业回到家乡平顶山,时间和距离并没有阻断他与南沙的联系。从2008年起,邵建民开始着手寻找南沙守礁战友,至今已整整10年。

他手中拿着厚厚一沓打印的战友们的联系资料,感慨地说:“当年在南沙守礁的一共有791名战友,现在已经找到500多人,其中41人已经去世了。”为了那些曾经用青春书写誓言的战友,他会一直寻找下去。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