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时光经过郏县文庙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经过郏县文庙

 

□马红娜(河南郏县)

郏县文庙是由一个个场景组成的,有时候熙熙攘攘,有时候稀稀落落;有时候热闹得不像样子,有时候又安静得像一块写满文字的石头。

它曾经是郏县的最高学府,现在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堂,它永远都在传递文化,这点让人很欣慰。

文明、文化和文庙,像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相互扶持,迈着沉稳的步伐,从春秋走到现在,既延续着烟火,又丰富着生命。历代曾有多少文人在这里顶礼膜拜过,只有文庙自己知道。它还知道,文人膜拜的不是它本身,也不是孔子,而是文化。

郏县文庙从建造之日,就决定了它传承文化的用途,不可改变。它聚集着数千年来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文人墨客“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和期待。

岁月翻手洗牌,沿着时光引线溯流而上,郏县文庙的历史影像日渐还原清晰。

此时此刻的郏县文庙,安然静处,像低吟浅唱的诗经,屹立在烦躁的县城一隅。推开仿古的木门,走在长满青苔的青砖路上,时间寂然停顿。

眼前的树,伫立在大成殿前,布满风霜和时间的纹路,它没能保持住它青葱浓郁的初始样子,在时间的河流里,被推搡、被砍伐、被雷劈、被火烧、被风折。裸露在外的骨质,幻化成坚硬的皮肤,而它的皮肤,却层层剥落,湮灭在泥土里,被它自己吮吸进身体,融为一体。

但我们却看不到它有任何的悲戚神色,仿佛这一切天经地义。是的,新陈代谢,世事轮回,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树淡然安静,只和时光交流,就连它庇护的鸟们,都不肯给一点笑颜,就这么冷然独立。

和它一样冷静的,是它脚下的龙陛石。龙蟠附石上,石托举龙身,龙和石相容相融,和青苔浑然一体,仿佛从一存在就相依相偎。

与它比肩而立的,是前檐四根高4.6米、粗围1.84米的木质檐柱。檐柱通体浮雕腾龙滚云,柱顶刻制虎面,俯视腾龙,雕工精湛,栩栩如生,滚滚云气仿佛扑面而来。据专家学者考证,它们是清代雕刻师傅的精心之作,虽不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龙柱的时代早,但全国少见,河南仅有。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但文庙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限于此。准确来说,文庙就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DNA,从古至今,文化和文明经由文庙之手,在郏县基本没有出现断层。

站在大成殿前平台之上,满心满目都是大成殿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斯文。各色文化在这里交汇融织,它就是站立的文化体。“斯文在此”,孔子在此,文化文明也都在此。

它的斗拱飞檐,它的额枋彩绘,它的五脊六兽,它的琉璃瓦,它的魁星楼,它的大成殿,都饱含着古代工匠对自己雕刻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意念,它们所展示的也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古代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斗拱飞檐昂翘,上层是五彩龙头,中下层是象首,后边点缀透雕云波海涛,斗拱下的额枋上分别刻着32幅孔子圣迹图。殿内三梁起架,上面有彩绘祥云滚龙,彩绘独具中原特色,是中原地区民间手法彩绘中的珍品。

古老的民间技艺从上而下倾泻一地,不管是雕或是刻,是木榫还是接合,从屋顶到墙壁到窗棂和门框,所有的技艺无不展现着从古而今都没有丢失的工匠精神——精致。

在历史久远的大成殿内,孔子微微躬着装满文化的身体,默无声息地看着面前一众繁忙的雕工,手法娴熟地把一块块毫不起眼的顽石,雕刻成莲花柱础,又在柱础上雕出祥云瑞气、龙虎麒麟、蝙蝠神龟、牡丹莲花、琴棋书画等表达美好愿景的图案。

工匠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期望,通过手中的刻刀,一笔一画勾勒在青石上。他们刻上兵器戟和乐器磬,刻上玉如意和瓷宝瓶,希望家人吉庆平安;刻上松鹤,希望长寿;刻上牡丹,希望富贵。

当然,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文人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功成名就,工匠们投其所好,就刻出三串滚圆的葡萄垂落在地,寓意三元及第,希望才子们十年寒窗,能得偿所愿,出人头地。

寒门子弟更期待自己能鱼跃龙门,一举高中,三甲传胪,处于生活底层的工匠们自然心有戚戚然,作为传递“三甲传胪”寓意的螃蟹和芦苇刻画得格外精细和逼真。

拜谒孔子的,除了白衣秀才,更多的应该是已登科入仕的官场人员。他们感念孔子教诲之恩,每每一到做官的地方,就要携友到文庙拜祭一番,一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二来,这也是和本地文人名流沟通对接的最有效方式,更容易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更快融入当地生活。如果看到文庙有所破损,就赶紧筹资修建,所以,在每一个城市,修建最好的除了官衙,应该就属文庙了。

郏县文庙起初只是五代后周时孔氏族人创建的家庙,后毁于北宋末年战火。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官方文庙,左学右庙建制。历经明清两代十次大修,在规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除了山东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以外,超过了全国各地的其他文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也因此,这个位于郏县老城区南大街中段东侧一隅的古老建筑群,早在1986年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郏县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员,深受各方人士宠爱。

各级政府对它的保护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多次拨专款维修保护文庙,郏县各界政府更是倾注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对文庙的维修保护。不仅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调研,周围居民也时常带着孩子到文庙沐浴文明之光,希望孩子受之熏陶,能成为学习优异的栋梁之材。

在我看来,修缮文庙,就是修缮内心自我对文化和文明的渴望。文庙聚合文化和文明,形成一束照亮前路的光,用它自身的光华,光耀着郏县学子的文化之旅,也光耀着郏县这片沃土散发出的迷人的魅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