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卖火柴小男孩到亿万富豪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8年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宜家之父英瓦尔·坎普拉德:
从卖火柴小男孩到亿万富豪

 

世界著名家居连锁企业宜家集团创始人、“20世纪最杰出的创业者之一”英瓦尔·坎普拉德1月27日在瑞典家中去世,享年91岁。5岁卖火柴赚零花钱,17岁创立宜家,30岁开办第一家正式宜家店铺,80岁仍跑到在全球各地的宜家门店“微服私访”,身价超过510亿美元,却始终因宜家复杂的架构备受“逃税”的争议……

坎普拉德去世之后,瑞典和全世界都给予他高度评价,瑞典外交部部长玛格特·沃斯特罗姆在社交媒体上盛赞其为“让瑞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人。从年少创业到淡出家具帝国,坎普拉德的人生和他的财富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A

商人天赋 5岁开始做生意 17岁创立宜家

1926年3月30日,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莫兰的一个农场中。他从小就有商业头脑——5岁时,他就开始通过在村子里卖火柴和铅笔换钱;10岁左右,他开始在圣诞节时骑着自行车推销装饰品、鱼、种子、铅笔……

17岁时,因学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父亲给予的一笔现金奖励,于是把自己的姓名、农场、村庄的首字母连在一起,以“Ikea(宜家)”为名,注册了属于自己的日用品生意。由于未成年,坎普拉德还是拜托舅舅给他签的字。

起初,坎普拉德只是从国外进口一些尼龙袜、贺卡、钢笔、皮夹、钟表等廉价生活用品,再通过邮寄来卖货。他的第一个邮购室总面积不过一平方米,却是“全行业最经济的”。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宜家已经从一个瑞典乡镇企业变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零售商。目前,宜家在全球有403家连锁店,共有约19万员工,集团年收入约380亿欧元(约合2982亿元人民币)。

据说,在欧洲,平均每5个人就有1个人睡在宜家的床上,就连他们的商品小册子《家居指南》,印刷数量都是《圣经》的3倍。这一切,除了与坎普拉德的商业头脑有关,更与他众所周知的节俭密不可分。在形容坎普拉德的个性时,《纽约时报》用“苦行僧般的生活”为其定义。“我花每一分钱都扪心自问,买这件东西的钱,宜家的普通顾客们能不能花得起?”坎普拉德表示。

他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却曾因“吝啬”频登各大媒体的头条:他几乎不穿西装,承认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是从跳蚤市场里淘来的;他的“座驾”是一辆超过20年的沃尔沃,家里的家具是从宜家淘回来的打折货自行拼装的;他舍不得花22欧元理发,选择在去越南等国家出差时顺便理发;他会重复使用茶包,还会打包餐厅内带独立包装的盐和胡椒;他对员工也很严格,比如要求员工用纸的正反两面写字……

B

灵感诞生 “扁平化包装”成重要转折

1950年,坎普拉德结婚并有了一个女儿。同年,他开始涉足家具领域。1951年,瑞典新建的百万套公寓,于是坎普拉德决定专攻家具销售。坎普拉德推出的第一批家居产品是扶手椅和咖啡桌,他为每种家具都起了好听的名字,例如扶手椅叫“露丝”。他还把邮购广告改进成一种叫《宜家通讯》的小册子,将所有商品在小册子里集中介绍给顾客。邮卖虽然能节约成本,但顾客没办法直接判断真假。于是坎普拉德把一个废弃厂房改造成展厅兼仓库,把邮购手册上的家具摆出来让人看到实物,打消顾客对低价商品质量的忧虑。“宜家专卖店”的雏形就此诞生。

1956年,坎普拉德引入“扁平包装”的概念,此后这几乎成为宜家的代名词——通过让顾客购买扁平包装的零件后自行组装,大大降低了商品价格。在很多外媒的报道中都显示,一位宜家员工在搬家具时无法将一张桌子放入汽车后备厢,索性把桌子腿拆了下来,这让坎普拉德萌发了一个全新的经营理念——将家具“扁平封装”,让顾客自己回去组装,这不仅可以节省高昂的运费,还大大节省了货物的贮藏和销售空间。宜家的经营理念也就此固定下来。

1960年,坎普拉德离婚,3年后再婚,并先后生下3个儿子——彼得、乔纳斯和马赛厄斯。同时,宜家开始逐渐拓展海外业务,1960年,宜家在丹麦和挪威开了两间分店。此时,宜家销量的一家独大开始引起其他零售商的嫉妒,他们联手在供应商上“卡宜家的脖子”。这场危机很快被化解,坎普拉德另辟蹊径,去波兰进货组装,此举还为宜家的发展节约了不少成本。随着业务的发展,宜家推出了自有品牌和有自己风格的家居用品,并聘用专业的家具设计师进行贴近生活的设计。

1970年,宜家开始扩展到瑞典和加拿大,1985年在美国开设第一家门店。直至20世纪90年代,宜家在东欧地区风靡一时,在21世纪到来时,又扩展了俄罗斯和中国地区版图。

C

朴素节俭 “宜家的成功归功于节俭”

坎普拉德一生都践行着节俭和勤勉的作风,他将这些习惯归结为宜家成功的基础。而他为“节俭”做出最重大的决定,莫过于背井离乡、移居瑞士,以躲避瑞典相对高昂的税款。

1973年,宜家将总部从瑞典搬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以躲避商业税,此后他又举家搬到税率更低的瑞士,宜家所属的基金会则放在荷兰。直到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才重新回到瑞典居住。坎普拉德定居瑞士30多年,不仅将个人所得税降到每年20万瑞郎,还绕开了瑞典的遗产税。

1976年,他写下著名的宣言《一个家具商的戒律》,规定“简约即是美德,浪费就是罪恶”,所有宜家雇员都务必领会“宜家精神”,克勤克俭,谦恭有礼,不仅要对宜家的每一款产品都烂熟于心,更要对宜家的精神心领神会。1997年,坎普拉德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众所周知,我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我从不坐头等舱出行,宜家所有的高管也不坐。这正是我对宜家文化的贡献。”

1999年,坎普拉德出过一本书,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他说,宜家的成功靠的是节俭:在郊区土地便宜的地方建商场,购买打折的原材料;把销售人员减到最少,让顾客没有压力地购物;在家具看不见的表面不用抛光,使用扁平化包装,让顾客自己把商品拉回家组装……

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质也被他传递给了孩子,他为子女在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花费方面定下规矩,譬如不能购买私人飞机。

他还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宜家门店“微服私访”,冒充普通顾客向店员提问,或者有时反过来,在宜家的顾客面前冒充店员。他时常在宜家的董事会和各种大学里演讲,鲜少接受采访。

D

拒绝上市 截至目前宜家仍是家族企业

宜家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大,可是这么多年来,坎普拉德究竟赚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前些年,他经常以几百万的身家登上各种富豪榜,甚至有人说,他的身家一度超过比尔·盖茨登顶富豪榜,但这些都被坎普拉德一一否认。他说:“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一直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

坎普拉德对宜家的运营架构设置始终受到怀疑:截至目前,宜家仍是家族企业,并且在未来也没上市的打算。

这位亿万富豪生前将自己的公司结构布置得如同迷宫般“扑朔迷离”。据《经济学人》介绍,宜家采取的运营架构相当复杂,主要分为三块:慈善基金会(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零售部门(英特宜家控股)及特许经营部分(英卡纳集团)。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坎普拉德牢牢掌控宜家的控制权和现金流,却对外宣称家族并不拥有宜家一分钱。不过根据其他信息估算,坎普拉德的净资产约为510亿美元。

1986年,坎普拉德宣布退休,但此后他仍在全球各地的宜家门店视察,并对宜家的很多重要决定拍板。“我的工作太多了,我甚至没时间去世。”他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

2013年,坎普拉德退出宜家董事会,并将董事长位子移交给小儿子马赛厄斯,其他两个儿子也仍在宜家董事会中担任要职。

据BBC报道称,宜家复杂的商业架构曾引起不少争议,欧盟委员会曾在去年表示,对宜家的税务安排展开调查。欧洲绿党表示,这样的税务安排让宜家2009年-2014年避税金额高达10亿欧元左右。对此,宜家方面此前曾予以否认。

就宜家是否上市这一问题,坎普拉德此前给出明确否认,称永远不会出现在宜家的议程中。

(翟佳琦 陈末 娟娟)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