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媒体科普核常识是国防教育应有之义
“租证”
为何说莎普爱思不可能是“神药”
到底是谁授意给田亮压分,要有个说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媒体科普核常识是国防教育应有之义

 

□新京

12月6日,《吉林日报》刊发题为《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的整版报道,在报纸上大篇幅地进行核知识的科普性报道。这在此前尤为少见,正因如此,该报道在网上迅速引起热议。

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吉林日报》编辑部相关人士,获悉这样的版面安排系“正常国防教育”,内容由吉林省人防办提供。吉林省人防办副主任徐玉成则向记者确认了此事,称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教育。

显然,这篇“核常识”的报道是正当而又正常的,舆论对此不必过度联想。但另一方面,舆论对这篇文章的反应,也说明时下对核知识的科普、宣传还是太少,民众确实需要多了解一些核知识。

冷战虽然早已落幕,但是核战争的阴影并未散去。尤其是在核扩散难以遏制,以及核武小型化的趋势下,核威胁其实也一直存在。不仅是核战争,眼下,核能的和平利用越来越渗透至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核知识,一旦发生核安全事件,难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在中国,大部分民众的核知识都挺匮乏。许多人分不清原子弹和氢弹的区别,有人甚至认为氢弹爆炸后的产物就是水;当核爆炸或者核泄漏发生,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普通人可谓一头雾水。

因为核知识的匮乏,我国曾发生过社会公共事件。

2011年,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引起全国性的食盐抢购风潮。这一事件固然是因为有人故意炒作,但同时也暴露出我们面向公众的核知识科普的软肋。

核知识的普及,不能等到危机发生之后。各级政府需未雨绸缪,在日常时期加大公众科普。做好这样的事情,不仅要积极借助公众媒体,进行知识性教育,也要鼓励公众在媒体和网络上进行关于核问题的讨论。

就意义而言,核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民众在遭遇核爆炸时,正确做好自我防护;在面对核安全事件时,不至于过度恐慌。有了这样的科学素养,公众还将有能力参与国家核安全的监督,这对于规范核能的开发利用,改进核安全的管理,都是莫大的好事。

核战争固然离公众非常遥远,二战过后,还没有国家或地区胆敢发动核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和平时期,我们就不必补充有关核武器、核安全的知识。人防部门以整版报道普及核武器的常识与防护,恰恰也是国防教育的应有之义。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