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悦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什么到处都是熊孩子
《罗盘》
关于引力波的严肃八卦
《巴黎浪漫吗?》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到处都是熊孩子

《自恋时代》
付金涛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这是一个自恋的时代,不但成年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热衷于像明星那样通过社交网络发布自己的动态,大玩自拍,还透过一种新型的养育子女文化,让自恋习气传递给了孩子。没错,你所见过、接触过的熊孩子,都是养育出来的自恋儿童!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简·M.腾格和乔治亚大学心理系教授W·基斯·坎贝尔合著的《自恋时代》一书就分析指出,今天的孩子养育方式,更像是在培养“皇亲国戚”,父母过度强调自家孩子的与众不同与成长潜力,将其他人都看成是自己孩子成长的陪衬。

在生活方面,今天的家长沦为了孩子的服务生;在学习方面,家长更是扮演了全职陪读、陪练的角色,只反馈正面信息,而不进行批评。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品格塑造,甚至完全不管不顾。这样一来,孩子成长中会一直有着自我独特、自我优越的感觉,特别是而今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分数等项目的评比,鼓励教师挖空心思表扬孩子而不是给予恰当的批评。

《自恋时代》一书指出,父母应当意识到,过度宠溺孩子并维持其不恰当的自我独特感、自我优越感,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只会培养出所谓的“巨婴”,在工作、事业等方方面面担不起任何独立的责任。作者建议,这一代父母应当更正养育方式,缓和孩子的自恋冲动:首先,要在必要情况下果断说“不”,要坚持家庭教育的底线和原则;其次,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权力,包括食物选择、作息习惯、遵从社会礼仪等方面,父母应当担起自身的责任;再次,要仔细考虑以恰当的方式,向孩子传递有关竞争和成功的信息,要避免造成孩子竞争压力过大,但绝不应完全隔绝竞争压力的存在;最后,要尽可能避免向孩子传递他(她)才是这个社会最优秀、最独一无二的人的信号。

《自恋时代》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美国社会文化中日益滋长并显得非常突出的自恋现象而写的。作者也提到,中国社会近年来因积极接纳全球文化,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自恋文化现象。书中仔细区分了自恋与自信之间的关系,指出自恋并不是有关自我价值的恰当表达或健康感受,还因为选择性地忽略不利信息而更加不可能获得成功,自恋文化若继续蔓延下去会给社会存续发展带来毁灭性后果,这是一种文化流行病。

那么,哪些现象可归于自恋流行病呢?书中梳理指出,金融机构和媒体过度渲染消费主义以及借贷消费,导致相当一批年轻人以及部分中年人严重透支消费,通过举债来维持纸醉金迷般的奢靡化生活形象;社会文化推崇“颜值”,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惜戕害自己的身体,靠着整形手术和化妆品来提升颜值;网络文化刺激了虚荣心理,许多网民希望成为网红,热衷自拍、直播、真人秀,炒作手段频繁突破底线;社交网络满足了肤浅的交友心态,让人误认为自己拥有可观的人脉资源,等等。

作者指出,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及娱乐新闻,在自恋流行病的蔓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节目和新闻让文娱和体育明星的工作、生活,无间隙地曝光,也极大地拉近了名人与粉丝的距离——对于后者来说,明星生活及明星式的成功,由此显得并非遥不可及。但粉丝们并不清楚,很多所谓“偷拍”的娱乐新闻,压根就是明星的炒作方式,而真人秀节目也都有各自的详细“脚本”。书中在谈到社交网络放大了虚荣心理时指出,要在社交网络走红,有着许多偶然因素,但人们更容易看到走红者的出位言行,进而予以效仿。

自恋文化走到极致,为了博出位,一些人不惜追求恶名。书作者指出,一些青少年实施校园霸凌行为,还将作恶过程拍摄下来放在网上,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很快出名。

要纠正自恋流行病,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孩子、其他家人或朋友建立起与刺激自恋冲动的信息源的隔离区间,例如改变过多浏览娱乐新闻的习惯,减少收看明星真人秀,不再参与社交网络上与明星、名牌商品相关的互动。父母应当意识到孩子卷入自恋养育模式的严重后果,需要首先示范较好的自我控制。

(郑渝川)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