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走近非遗传承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泥”消得人憔悴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原泥人张”王忠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泥”消得人憔悴

王忠福在进行泥人作品创作
作品《庆丰收》
作品《听洞房》
作品《春播》
作品《同一首歌》荣获第二届全国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本报记者 李霞/文 李英平/图

一掬黄泥土,在痴迷民间泥塑的王忠富的双手中,经过拉、搓、揉、捏、压、插、接等工序后,便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般,成了对镜梳妆的乡村姑娘,咧着大嘴、拿着树枝、舒服挠痒的老汉,如醉如痴、坐在台下听书的赶庙会人……这些泥塑作品无一不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王忠富今年52岁,家住鲁山县城泰山路322号。10月12日上午,记者在他家中见到了他。

泥塑作为中国很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具备很强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充满乡土气息的泥塑世界

走进王忠富的家,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别具一格的泥塑世界。只见桌子上、地上、墙壁四周一排排的木架上,到处摆放着他创作的大小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

记者注意到,王忠富的泥塑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农村的生活和民俗,非常夸张和有趣。

作品《一句玩笑话》中,六个人被一句话逗得前仰后合,他们有的捂着肚子,有的鼓掌,有的捂着嘴,有的笑得流出了眼泪。还有屋子中央摆放的系列作品《赶庙会》,200多个神态各异的市井人物,有听曲子的,卖红薯的,卖菜刀的,还有父子二人拉着车赶会的,有儿童拿着糖葫芦奔跑的,有买牛人看牙口、拍膘、与卖牛人摸马子(讨价还价)的等,俨然微缩版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王忠富笑称自己的泥塑属于“漫塑”,追求的就是这种“粗中有拙,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风格。手法类似大写意画。虽然他自己的经历很坎坷,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自己这些“粗拙”的泥土作品,带给人们快乐和感悟。

王忠富说,他的泥塑绝大部分源于农村的真实生活,还有很强的故事性。比如作品《山妞的婚事》就是他根据自己给外甥说媒娶亲的经历创作的,该作品有7组20多个人物,展示了农村从说媒,到和八字,再到相亲,送彩礼出门,喝送亲酒,新娘子出嫁前化妆,结婚的全过程。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最珍爱的是“夫妻系列”。《夫妻》《雨中情》《让你永远亲不够》《土窑的故事》等,都是在表达他对逝去妻子的深刻怀念。还有一些作品是他根据歌曲或者童谣创作的,如《两只蝴蝶》《亲爱的,你慢慢飞》《外面的花香让你沉醉》《我们一起飞》等,都是以人物为主,引人遐想。

当天,王忠富还向记者展示了他制作泥塑的全过程,他坐在操作台前,拿起一块泥巴,十几分钟的捏、揉、搓、插后,一个栩栩如生的农村老汉形象便做好了。只见老汉满面皱纹,倒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向前走着,咧着的大嘴巴一角还叼着个大烟袋,看上去很是惬意,直让人拍手叫绝。

走上创作之路的机缘巧合

王忠富出生于鲁山县瀼河乡老庄村。由于家境贫穷,他中学毕业后就去鲁山县城打工。在此期间,他偶然得知县文化馆要办一个为期三个月的业余美术培训班,爱好画画的他就高高兴兴地报名参加。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在美术班学习的过程中,他被立体雕塑深深地吸引,没有模特,就自己把衣服脱了,照着镜子一点点琢摩……慢慢地,他的塑像越来越好,得到了周边很多人的认可。美术班结束后,他远赴内蒙古当兵,复员回来后收过酒瓶、卖过衣服、干过木工,做过戏服……最终,在鲁山梁洼镇做陶缸的姑父帮助下,他来到梁洼镇,开起了一间小馒头店。

虽然一直四处奔波,但是王忠富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在卖馒头的间隙,他经常帮姑父做陶缸,还偶尔给庙上做些神像。在塑神像的过程中,他发现梁洼镇土质很细很黏,非常适合搞泥塑,于是又开始试着泥塑创作。

“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有人娶亲,请了一班子人吹拉弹唱,我觉得怪有意思,于是顺手捏了一组人物……”王忠富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组作品捏好后,亲朋好友见了都夸他捏得好捏得像。就连当时鲁山的书法家谭经才看到后,也称赞他的作品“做得很有灵性”,这更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从那以后,他创作泥塑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痴迷泥塑的酸甜苦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诗用来形容当时王忠富对泥塑的痴迷,一点也不为过。做馒头店的生意,每天早上两点钟就得起床,更何况闲暇时还得抽空捏泥人,对于王忠富来说,睡个好觉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有一次,王忠富到市区逛书店,从书店出来的时候,又累又困,迷糊间一下把书店玻璃门撞碎了。还有一次,他听说鲁山县董周乡的一个山沟里的土壤黏度好,力性强,很适合做泥塑。他拉着个架子车拉土时,眼看就要拉到山沟顶上了,可这时车子一不小心翻了,他那个恼呀,真恨不得将车子扔在路边,可等心情平静后,他依然又回去装土再拉。而这一切,用王忠富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两个字——喜欢。

想要创作出好的泥塑作品,选择适合的泥土很重要。为此,王忠富跑了鲁山及周边的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找到泥土后,他总是用塑料袋先装回来研究,发现合适后,再用架子车或者找车大量拉回家来。多年下来,他将各地方的黑泥、白泥、红泥、黄泥等一一都试了个遍。

“选好的泥土还需要加工,要先把泥土捻碎、晒干,然后用水泡,再用棒子锤打,像揉面一样揉,最后还要放置一段时间,泥才有韧性。”王忠富指着刚捏好的老汉泥塑说,像这块泥土,他就已经放几个月了。

最难的,要数捏泥塑了。王忠富偏偏还不喜欢事先打草稿,只凭着“脑子里想的啥就捏啥”的想法进行创作。这无疑更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如他创作的作品《摇呼啦圈》,当时他在街上看到有人摇呼啦圈后,便耐心地观察并记在脑子里。没想到回来试着做时,却发现作品缺少动感,与脑子里想得不一样,于是,他便在头脑中反复修改,又对着镜子反复演练当时人物的表情神态,然后再将作品一次次推倒重做,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身段婀娜的古代美女、威风凛凛的十八罗汉……刚开始创作时,王忠富发现,自己的作品虽然形似,却没有特色。这让他很是苦恼。又是当初发现他的“伯乐”——谭经才老先生一句话点拨了他:“为何不试试你熟悉的事物呢?”

“对呀!我是农民,最熟悉农村生活,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生活反映出来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王忠富的创作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儿时与小伙伴们嬉笑打闹的欢乐场景,农忙时乡亲们热火朝天忙收获的热闹场面,一幅幅画面犹如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于是,坐在门槛上盼望母亲归来的孩童、调皮捣蛋上树掏鸟窝的少年、喜获丰收咧开嘴巴欢笑的邻家二嫂……一个个生动活泼、表情夸张、妙趣横生的泥塑作品就在王忠富的手上诞生了。为了提高技艺,王忠富还四处拜师学艺,他南下深圳,求教于深圳雕塑学院原院长滕文金;北上天津,探访过“泥人张”大师胡月景……名师的指点,使他受益匪浅。

“中原泥人张”的小小愿望

正因为这份痴迷和勤奋,王忠富的作品终于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2001年8月,作品《春播》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2002年,作品《农民》获得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银奖;2010年,作品《庆丰收》获得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1年12月,王忠富泥塑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泰国《世界日报》等媒体都对王忠富的艺术生涯做了专题报道。从此,他的作品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河南,并享有了“中原泥人张”的美称。

许多艺术收藏家都夸赞王忠富的泥塑作品感悟性强,乡土气息浓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间艺术。他的多件作品也被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收藏家收藏。

提到未来,王忠富说“反正我是一辈子弄这个了,就喜爱这一块”。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有机会要办一个个人泥塑艺术展,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民间泥塑的独特魅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