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走近非遗传承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郏县大铜器 锣鼓喧天传古韵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郏县大铜器 锣鼓喧天传古韵
□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薛宗锋(中)在排练大铜器表演
邱宝军在打大鼓
 

郏县大铜器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遗产,是中原民间艺术之珍品。它悠久的历史中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传承故事?金秋季节,记者来到郏县龙山街道西大街社区,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铜器传承人邱宝军和薛宗锋,对大铜器的传承故事进行了采访。

起源

大铜器艺术源于民间

据郏县龙山街道西大街社区大铜器第六代传承人邱宝军介绍,郏县大铜器的前身起源于民间,是流传于民间的打击乐。它是青铜器产生并被普遍应用后,人们在劳作之余击打铜制器皿,来抒情取乐、消除疲劳、排遣忧愁的。起初是个人敲打,后变为多人合奏,又伴之以舞蹈,便形成了一种极富观赏性、趣味性的艺术形式。每逢节日、喜庆之事便击之舞之,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到了东汉晚期,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与刘备征战襄樊获胜后,曹操在摩坡(今郏县长桥镇青龙寨)给将士庆功授奖,邀请郏县民间乐手和宫中乐师一起打铜器助兴,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壮大军威。

其间,曹操命乐师对民间乐谱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又会同民间乐手按照五音制造出了鼓、铙、钹、锣、边鼓5种乐器,又仿大铙制造了小铙,仿大钹制造了小钹(也称手板),仿大锣制造了中锣(即架子锣)、弓子锣等14种乐器。各种乐器配置音位明确,经反复实验后确定,又经后人完善而固定。郏县大铜器艺人根据配器功能,以大鼓为乐队领乐,边鼓击打节奏并作空隙处填充,大铙与大钹有分有合,分与合靠听鼓点和看鼓手的手势求得统一,这才使郏县大铜器乐队初步奠定。从此,打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打铜器已经演变成驱邪消灾、祭天、祈雨、婚嫁贺喜以及庙会结社等期盼吉祥的表达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表彰英模、开业庆典和增加友谊的礼仪形式。

传承

大铜器在他们手里发扬光大

郏县大铜器是中原民间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抢救、传承和保护大铜器,对研究中原古战历史、中国民间音乐史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说起郏县龙山街道西大街大铜器的传承,邱宝军介绍,西大街的大铜器传承到他和薛宗锋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从第一代传人周永建到现在,郏县龙山街道西大街大铜器已经走过170多年的历史。

邱宝军告诉记者,他14岁时,社头看他个子高,有灵性,就点了他的将,给他一个手板试打,他从此走上了打铜器的艺术表演之路。那时候被抽出去打铜器,生产队还每天给记8分的工分,这让邱宝军感到很自豪。

邱宝军酷爱民间传统艺术,尤其偏爱学习钻研大铜器音乐和舞蹈,1971年拜第五代传承人刘铁蛋为师。1988年至1992年,他先后受到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作光、河南省群艺馆馆长刘建友和开封的刘震等民间艺术大师的指导和教授,表演大铜器的技艺显著提高,能熟练使用各种乐器,尤其擅长用令旗、大镲、小铙、手板和角锣表演。

凭着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经验,邱宝军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大赛、国家文化部第二届“群星奖”广场舞大赛、北京第七届“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和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等大型赛事,并多次获奖。1995年,邱宝军挑起了郏县龙山街道西大街铜器表演艺术团团长的重担,并带领艺术团成员到北京、深圳、广州、桂林等地演出。在多年的实践中,邱宝军还吸收了其他多种民间艺术的特色融入铜器舞的表演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3年,邱宝军开始专业教授大铜器,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音乐曲谱由竖版创新为横版,加上了音符,使之更通俗易懂,原本一个半月的培训只需要21天就大功告成!

今年国庆节前夕,邱宝军在安良镇和冢头镇进行了表演团体培训,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都对他进行了采访。

1956年11月出生的薛宗锋是邱宝军的老搭档,他和邱宝军一样自幼酷爱学习钻研大铜器音乐和舞蹈,在祖父和父亲的艺术熏陶和培养下,他的大铜器表演之路走得十分顺畅,1972年拜师于第五代传承人刘铁蛋门下,并得到贾作光、刘建友等名师指点,他的大铜器表演艺术技高一筹,很快成为行内领军人物。

薛宗锋和邱宝军配合得十分默契,两个人带领西大街铜器表演艺术团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并多次获奖,使西大街铜器表演名声在外。2003年至今,薛宗锋在祖父和父辈传承的基础上,还创作了“庆丰锣鼓”“万紫千红”和“欢天喜地”等音乐曲谱,并在郏县各乡(镇)、村传授大铜器舞。薛宗锋告诉记者,如今他家是四世同堂表演大铜器,他的父亲薛双林今年虽然已经91岁高龄,可表演起大铜器丝毫不比年轻后生逊色。受薛宗锋的影响,他的儿子薛国玺也成长为表演大镲的主角,连年仅10岁的孙子薛佳奇也是表演手板的能手。

未来

大铜器传承任重道远

说起大铜器的传承,邱宝军和薛宗锋都很无奈。现在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守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和老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大铜器表演的人凤毛麟角。尽管女性的体力有些跟不上,表演时缺少气势,可他还是耐心地传授技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女子表演人才,为大铜器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薛宗锋告诉记者,郏县西大街大铜器表演艺术团原来有50多人,现在只有30多人了,平均年龄51.8岁,其中女性20人。尽管如此,薛宗锋和邱宝军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致力于大铜器的传承和发展,他们打算明年为大铜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在郏县大地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感谢市非遗中心提供帮助)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