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走近非遗传承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悔传承路 不舍丝绸行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10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山织绸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无悔传承路 不舍丝绸行

岳石头在加工织绸
黄天喜在向记者介绍当年的织机
 

近日,我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1人由省文化厅评定,我市9人入选。至此,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达31人(本报曾作连续报道)。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从今天起,本报再次带你走近部分非遗传承人,看他们怎样用执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演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本报记者 胡耀华/文图

提起蚕丝织绸,许多人不陌生。但要说起鲁山蚕丝织绸,恐怕知道的人不多。鲁山蚕丝织绸分两种,一种是山丝织绸,即用山上放养的柞蚕茧加工而成。另一种是家蚕丝织绸,用室内喂养的桑蚕茧抽丝织成。两种丝织绸统称鲁山绸,而且质量不分高低,只是颜色不同,家蚕丝织绸表面看上去细白,山蚕丝织绸则泛黄。

2011年,“鲁山织绸作技艺”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贡品)。

据史料记载,鲁山绸始于夏朝,到了唐代,鲁山绸更成为宫中珍品;唐宋时期,鲁山绸由兴盛走向衰落;明代开始又恢复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山区农户家家养蚕,户户缫丝。

此外,鲁山绸因做工细腻,手感爽滑,以及拉力强、伸度大,有“仙女织”之称。上世纪初,鲁山绸被送往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参展,荣获金奖。上世纪80年代初,鲁山还随处可见养蚕和织绸加工的场景。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鲁山蚕农和织绸加工者日渐减少,甚至临近绝迹。不过鲁山县城的黄天喜与该县瓦屋镇农民岳石头,从未与鲁山绸脱离关系。两人还因此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文化厅先后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织绸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9月24日和25日,记者先后找到两位非遗传承人,探访了鲁山蚕丝织绸及其加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

“鲁山织绸”曾享誉世界

“鲁山绸享誉世界早有历史。”9月25日上午,秋雨沥沥,在鲁山县城鲁阳街道七街,72岁的黄天喜坚定地说。

在黄天喜掌握的资料里,鲁山绸早在数百年前就已出口世界各国,而且只要是鲁山绸,出口全部免检。

黄天喜1998年11月被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评为纺织类高级工艺师。2011年12月被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织绸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天喜13岁开始接触织绸加工技艺,后来还成了鲁山丝绸厂的技术骨干。

鲁山丝绸厂成立于1958年,专门以加工山蚕丝织绸为主。那时黄天喜家穷,在舅娘帮助下,小小年纪的他成了鲁山丝绸厂里的一名员工。

黄天喜人聪明,爱动脑筋。虽然那时年纪小,但技术学得快。厂领导看他是棵苗子,安排他到杭州专门学习织绸技艺,然后回厂培训骨干人员。

“那时厂里效益真是好,产品供不应求。”黄天喜回忆说,1966年前后,鲁山织绸的辉煌有目共睹。后来为扩大生产,鲁山县又建立了一个缫丝厂,专门为丝绸厂缫丝。鲁山县蚕业局更是抓住时机,鼓励村民大力养蚕,并对养蚕技术好的蚕农实施奖励。到了春天时,各个山上都是放养的山蚕,远远望去黄灿灿一片,甚是壮观。那时,农户缫丝也很普遍,无论男女,几乎都会操作缫机,然后将缫丝卖给丝绸厂加工织绸。黄天喜说,缫丝就是将蚕茧上的丝一根根抽下,直到把整个茧剥完,剩下里面的蚕蛹。

“一季蚕,半年粮,宁舍老婆娘,不舍丝绸行。”这是黄天喜记忆中的顺口溜,由此可见当时蚕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据《鲁山县志》记载,早在清代时期,鲁山柞蚕就达到了鼎盛,山区人民更是家家户户养蚕、缫丝,其中全县有丝织行231家,丝织机4800台,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鲁山绸26万匹。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鲁山织绸逐渐衰退。在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之后,鲁山丝绸厂和缫丝厂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2

一台织绸机用了150多年

丝织厂没了,缫丝厂没了,养蚕人也少了,但鲁山却仍有一民间作坊,从100多年前到现在,坚持着鲁山蚕丝绸的加工和制作。

吱吱吱,哐当当……9月24日下午,在鲁山县瓦屋镇李老庄村,记者还没进到岳石头家,室内便传来了加工织绸的声响。但见三四个人围坐一室,有的弄丝,有的织绸,全都细心地盯着手里的每一道工序。

岳石头今年59岁,18岁跟随父亲缫丝,一直干到今天。与黄天喜不同的是,岳石头一直以来接触的全是家蚕丝,拿他自己的话说,家蚕丝品相好,耐酸碱性强,另外家蚕可以室内饲养,劳作中不用遭受外面风吹雨打。也正因如此,从父辈到现在,岳石头家一直靠织绸为生。而且从养蚕到织绸,自产自销。2013年1月,岳石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织绸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就是设备老一点,但我们这才是真正的纯手工工艺,也是老一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记者,岳石头乐呵呵地说。

岳石头家的织绸设备确实很老旧,很多设备记者也是首次见到。

“这是织绸机,这是缫丝机,这是轴杆……”放下手中活计,岳石头给记者一一解答。

“古人留下的东西确实耐用,就说这台织绸机吧,少说有150年了。”岳石头自豪地说,织绸看似简单,工序繁杂,其中关键环节就有30多个,比如先得养蚕,然后收茧,之后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让茧慢慢变软,然后再一根根抽丝,也就是所谓的缫丝。缫丝后还得渭丝、络丝、刷经、勾头、纺织等很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后面,又夹杂着很大的工作量,任何一个环节失手都会前功尽弃。

记者看到,岳石头家的织机被磨得发亮。特别是坐板,早已成为弓形。岳石头说,机上的坐板系桑木打造,别看薄,柔性强,相当结实,包括整个织机,虽然全木料打造,但因用料好,至今没更换过。岳石头说,他也想过用现代机械加工,但想想织绸是个细巧活,担心机械加工影响质量,就决定继承和发扬这种古老的传统。

3

岳家丝绸被博物馆收藏

“最早时我们一家人自己织,现在为了赶工期,每天都要雇佣几个人织。”岳石头说,他的丝织绸由于纯手工、做工细和用料纯,很畅销。目前深圳、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等都有销售。此外他的织品还被北京的博物馆和中国丝绸档案馆收藏。今年暑假,西北工业大学的数十名学生也慕名来到岳石头家参观。岳石头自己还经常应邀参加各地举办的丝绸展销会,展销的家丝织绸更是受到众人的称赞。

由于岳石头家的丝织绸技艺传里不传外,而家中的小孩又要上学,每天订货的人又多,于是岳石头的外甥媳妇、侄子媳妇等,都成了他长年的雇工和技术骨干。

“在这里打工很好,风刮不着,雨淋不着。”负责织绸工序的曹晓改告诉记者,在这里干活工资也高,一天150元,一个月一发,一天都不拖欠。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岳石头除了技术指导和质检外,自己也经常操作各道工序。他说,他家的这门技艺已经传承了3代,不能在他手里失传,他更得维护鲁山绸声誉。因此,他也给自己立下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产品销售中从不让人代卖,也从不邮寄,而且每次都亲自将织品送到需要者手中。后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岳石头合作的人也很多,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说是合作,其实就是给点儿钱,让我出示个证明,证明对方经营的丝织品就是在我这里加工的。”岳石头说,那样做是在砸自己的牌子,所以尽管对方开价都很高,他从不动心。也正因如此,虽然搞了几十年的小加工,岳石头家房屋仍然是数十年前建的瓦房。

4

两位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心愿

“说真的,原来做丝绸是为了生计,现在不了,我家织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我要把这项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做个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岳石头笑着说,鲁山绸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历史,这也是他家祖祖辈辈加工丝绸的原因。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鲁山丝织绸重现辉煌,让鲁山再次出现当年家家户户养蚕缫丝的景象。

虽然都是丝绸加工,黄天喜的做法与岳石头的做法截然不同。黄天喜告诉记者,虽然蚕丝织绸加工面临很大困难,但他还是要想办法克服,他目前已经找到了投资商,也拟好了报告,准备向政府建议,恢复鲁山丝绸的加工和山蚕生产。

“这是我2000年投资办厂时余下的设备,全部机械化。”在黄天喜家的一幢房屋内,老人指着几台布满灰尘的织机深沉地说,他当年投资建设的天喜丝织厂除了丝绸制作外,还加工生产丝绸字画。但后因场地租赁和生产资金等问题失败。但他没有就此气馁,十几年来一直计划着重新建厂。“现在基本已经落实,不但找到了投资商,一月前还在杭州和咸阳预订了织机。”黄天喜说,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重新恢复鲁山蚕丝织绸的加工和生产,让鲁山蚕丝织绸重放异彩。

(感谢市非遗中心提供帮助)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