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悦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陆尽头,想象开始
理想的文本恰似潮间带
郑成功父亲的 奇幻漂流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想的文本恰似潮间带

 

我出生在青岛胶州湾内的海岛,从小父母就给我讲述岛上的传说。渔村里有一座山丘,是海岛的制高点,那儿有一座龙母庙,据说在二百多年前,村中有个女人生了一条龙,这座庙就是纪念她的,人们出海捕鱼,就会去求一帆风顺,在岛民的眼中,她是龙的母亲,只要讨好她,龙就会来护航,后来出现了庙会,成为岛上的狂欢节。在上小学时,青岛有一份儿童刊物《小葵花》,以连环画为主,当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本杂志最中间位置,有一个跨页的“海洋民间故事”栏目,是多格连环画的形式,这个栏目做过很多年,选取的多是沿海地区比较著名的民间故事样本,那时学校有订阅,每期都看,算是对这一题材有了最初的接触,隐约知道了“海洋民间故事”这个说法,原来与海洋有关的故事可以这样单独成为一个类别。

写作以来,实地走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来到海滨,寻访当年海盗的下落,虽然有些巢穴已经毫无踪迹,但在这里,我与他们同在一个空间节点上,所差别的,只有时间轴的不同,我隐约感到这片空间正在给我传递着隐秘的信息。那些来自海滨的故事讲述者,他们所讲的可能是一个典籍不载的古老故事,自他去后,故事也将失传。

资料的积累,除了实地搜集的录音和笔记,还有来自文献中的碎片,我电脑里有一些文件夹,每读到有用的资料,就照录下来分类保存,这需要海量的阅读来支撑,当然还需要阅读时的勤动手整理。我的所谓灵感,主要是指我从上述资料中学到一种来自本民族传统中的叙事方略,让我知道该如何落笔,只要落笔的那一刻到来,文本就开始生长,随着岁月的流转,它将日渐丰茂葳蕤。

相对于大,我更倾向于小。古人的志怪、野史、方志中甚至没有完整的叙事,来路不明的一面之词,使文本显得可疑,而那些突然出现的场景,暧昧不清的人物,也如蜃气般不可端倪。历史学家至此无路可走,孤证难以取信,传言也非治史的依凭,文学想象恰可在这些断片的缝隙里游刃有余。

我理想中的文本恰似潮间带——潮水的最高潮位与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即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所露出水面的狭长地带。这是一片海陆相争的所在——潮间带是属于海洋,还是属于陆地?难以界定它的身份,它本来就在界限之外。

(盛文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