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历史
乡村的甜秆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的甜秆儿

 

□梁永刚(河南平顶山)

所谓“甜秆儿”,顾名思义就是发甜的玉米秆儿,但并不是所有的玉米秆儿都可以叫作甜秆儿,两者之间有着迥异之处。辨别甜秆儿不仅需要好眼力,更是经验的积累。在乡下,年龄太小的孩子们不善观察,经验不足,很难准确判断哪一棵玉米秆儿是甜秆儿,想吃甜秆儿而大人又不在场时,只好采取挨个尝试的笨办法。走到一棵玉米秆前,用手把叶子扒开,咬一口露出的青皮,吸出汁水尝尝甜不甜,若不甜的话便走向下一棵,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遇到自己想要的甜秆儿为止。这种被小孩子们咬过的玉米秆儿对其成长妨碍不大,都还能继续生长,毕竟没有将其咬断,而只是咬开青皮吮吸一点汁水而已。不过,也有一些顽劣的小孩,寻找甜秆儿时不满足于趴在上面啃一口尝尝,而是直接将玉米秆儿拦腰折断挤出水,“吸溜吸溜”用小嘴舔尝,如果不甜就弃之而去,让一棵籽粒还未顶满穗的玉米白白糟蹋了。若是被大人们碰到了,心疼不已的同时会对这些小孩们一顿臭骂。

随着年龄的渐长,加之大人们的言传身教,我也学会了如何辨别甜秆儿,随便走进一块玉米地,不需要用嘴咬着挨棵去尝,只需一看,就知道哪棵是可以吃的甜秆儿。越是看上去墨绿浓郁、粗壮高大的玉米秆,吃起来越索然无味,甚至有些苦涩;反之,那些看上去明显营养不良,且茎秆细弱,表皮泛红,玉米穗干瘪,籽粒稀稀拉拉的玉米秆儿,口感清脆,汁水甘甜,才可以称得上甜秆儿。在我看来,甜秆儿中的极品当属不会结玉米穗的玉米秆儿。不过,这种甜秆儿并不多见,一块地里顶多也就是十棵八棵,没有一定的眼力,在偌大的青纱帐里很难找到。

盛夏时节是吃甜秆儿的最佳季节,又脆又甜的甜秆儿曾经是乡下人的避暑“珍品”和消夏“良饮”。甜秆儿不光是孩子们的喜爱之物,大人也同样爱吃。炎炎夏日,出门办事走到半路,赶集赶会返回途中,又困又乏干渴难耐,想找一户人家讨口水喝都难,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路边地里的甜秆儿。老家地处豫中平原,玉米是秋季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很广,村前村后都是大片蓊郁的玉米地。老家那一带民风淳朴,乡亲们热情好客,对于来往的过路人折几根甜秆儿解渴,从来都不当回事,更不会认为是“偷”。那些嗓子眼里直冒烟儿的路人,抬脚走进玉米地,东瞅瞅西看看,找准一棵甜秆儿咔嚓折下来,用袖子一擦便大口大口嚼起来,往往一棵甜秆儿还没吃完,已经是满口生津,身上的汗也落了大半。

在我上小学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牛,放牛割草是农家孩子的必修课。相比而言,放牛是轻松和悠闲的,只需在一旁看着就行。割草却是累人的体力活,山坡上碎石成堆,草大多长在石头缝里,割一鱼皮袋草要花上大半天的工夫。特别是在酷热难耐的夏天,经常是汗流浃背,随身带来的一瓶水喝光了,仍是口渴难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吃甜秆儿了。于是我们这些割草娃跑进附近的玉米地,用眼睛搜索一圈,很快就找到了一棵满意的甜秆儿,用锋利的镰刀砍下来,剥掉叶子,掐头去尾,剥去外皮。由于甜秆儿的外皮坚硬而光滑,剥开了自然也就极为锋利,像把刚开刃的刀子,撕剥时一不小心就会割破嘴唇划伤手指,钻心地疼痛。对于吃着甜秆儿长大的我来说,这种“血的教训”可谓家常便饭,稍不留心便会发生。有时候伤口划得较深,到了晚上睡觉时还霍霍着疼!

等把外皮去掉后,甜秆儿便露出一拃多长、脆嫩而水灵的内芯。坐在玉米地的田埂上,我们这些口干舌燥的割草娃一边吹着凉丝丝的风,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甜秆儿的甘甜。咬一口脆嫩嫩白生生的内芯,“嘎吱嘎吱”咀嚼几下,便有甜滋滋凉丝丝的汁液在嘴里流淌开来,很快又渗透到全身的每个毛孔,顿时浑身上下的疲惫和焦渴一扫而光,唯留清凉鲜爽。而在这沁人心脾、凉风徐徐的美妙感觉中,一根、两根甚至是好几根长长的甜秆儿不知不觉就嚼完了,脚下的草丛中到处都是白花花的残渣。接着,吃过甜秆儿的我们精神倍爽,又开始拿起镰刀割草了,此时割草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谁也不甘示弱。

后来,等我考上了平顶山师范学校,家里已经不再养牛,不用整天惦记着给牛割草了,长大成人的我对吃甜秆儿的兴趣也在逐渐减弱。每年回家过暑假,我偶尔会下地帮父母干一些农活,每次路过玉米地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用目光扫来扫去,凭着娴熟的技巧判断哪一棵是真正的甜秆儿,虽然很少折来吃,但仍是乐此不疲。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各类名目繁多的零食对农家孩子们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了,吃甜秆儿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