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悦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谁是史上最强的海盗?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盲目的向日葵》
为何我们会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7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我们会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

亨利·希金斯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
译林出版社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他的《换位》中,让一群学者做了一个名为“丢脸”的游戏:每个参与的学者都要想出一本书,这本书必须是自己没有读过,但是别人却烂熟于心的。举例说,如果我说从来没有读过《红楼梦》,而在场的其他学者都读过这本名著,那就算我得了满分。

话说,洛奇在小说中如此奚落一众学者的虚伪,我们看看也就是个笑谈。但是,他确实用这个游戏切中了学术圈众多人的要害。文学史上被奉为经典的著作数不胜数,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总有很多书是无法读完的。其实,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承认没有读过某些名著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那些研究文学的学者来说,让他们承认没有读过某本名著就很丢脸,尤其涉及自己的专业地位和学术身份,端着架子也不能承认自己没有读过。

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奇异的文学名著:似乎人人都能谈论它,但是并没有真正读过它。这样的名著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名头巨大,篇幅巨长,供奉在文学金字塔顶尖的书。经常出现在这个名单的作家和书,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震撼灵魂之作、莎翁的戏剧、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写给不是人看的《芬尼根的守灵夜》……

这个书单当然因人而异,像已经八十多岁的哈罗德·布鲁姆(1930年7月11日生于纽约,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就不会赞同这个书单上有莎翁的戏剧。在他的那本《西方正典》中,写到了文学史上26位经典作家,但像神一样的作家只有莎士比亚。

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要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呢?英国的文学批评家亨利·希金斯为此写了一本书,翻译成中文叫《如何读懂经典》,原版直译就是:如何谈论那些没有读过的书。他在书中提到了几个原因,比如我们之所以会聊自己没读过的书,有时候是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毫无学养或者无知,有时是因为聊天的对象有意思,自己不想让话题中断。有可能谈话者天性爱逞能冒险,或者好奇心使然,也有可能想借机出出风头,让自己显得高人一等,等等。

但也有可能只是一种无心之过,以为自己已经读过了,书名听起来好像读过,印象中似乎翻过,但其实不记得到底有没有读过。这种情况看似奇葩,其实比较常见,文学批评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些人的虚荣心。如果你读了《西方正典》,就算你没有读过布鲁姆的书中提及的文学名著,你也能跟人四处炫耀关于那些名著的观点,好像读得滚瓜烂熟一样。说到这里,手边正好有个恰当的例子,鲍勃·迪伦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被一名作家指出存在抄袭。迪伦在他的演说中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三部经典文学作品,分别是荷马史诗《奥德赛》、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和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有位作家指出,迪伦在谈到《白鲸》时引述的一些情节,似乎来自他自己的臆造,因为他引述的《白鲸》的原文,根本查不到,反而在一个文学网站中找到了相似的文字。

这个就是谈论自己没读过的书很可能遭遇到的尴尬。迪伦是想表现出自己的歌词创作汲取了很多名著的文学素养,但一不小心就露了馅儿,他很显然没读过《白鲸》——这话也不对,只能说他没读过《白鲸》的原著,但是他熟悉这个故事。这种熟悉并不稀奇,很多名著已经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桥段、戏剧的表演、日常生活的引用、读过原著的读者的转述、自己阅读的文学研究者的著作,比如类似《西方正典》的书,总之,会让人产生一种我读过这本书的错觉。迪伦先生,我只能替你辩解到这里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呢?正常点理解,书太多了,我们读不过来,但是又不想放弃阅读的热情。也许谈论一下也好,说不定就找到了阅读的精神和兴趣。说白了,谈论那些没读过的书,就是想多读点书。 (思郁)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